本土Biotech企业面对资本寒冬压力,正在逐步回归研发本色,并愈发积极开放早期项目权益寻求资产变现,跨国药企(MNC)也乐意“淘金”频频押注。
日前,祐森健恒宣布与阿斯利康就临床前阶段的靶向KRASG12D突变的小分子候选药物UA022项目达成全球独家授权协议。阿斯利康为这笔交易支付2400万美元的首付款,最高3.95亿美元的潜在开发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今年以来,阿斯利康已经与包括祐森健恒在内5家本土创新药企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了部分药企的早期管线。公开数据显示,在国产创新药总体License out交易引进方排行榜上,阿斯利康、礼来、默克、辉瑞等企业均十分热衷中国Biotech资产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跨国药企为了抓住中国创新药产业机会,选择以“更小范围的闭环”参与其中。近年来,MNC频频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成立创新中心、孵化早期研发团队等方式,切入临床前或Ⅰ期临床阶段的早期研发创新生态圈。行业观点认为,这些动作代表着MNC对于中国市场的战略倾斜——进入从“引入创新”丰富后期产品管线转为“孵化创新”寻求潜力价值爆款,BD交易“淘金”热潮正在向更早期前移。
MNC“淘金”端口前移
能否钓到早期项目“大鱼”?
11月份以来,阿斯利康接连公布的两次合作。11月9日,阿斯利康宣布和诚益生物就口服小分子GLP-1药物ECC5004达成20亿美元独家合作。11月20日,阿斯利康与祐森健恒就临床前阶段的靶向KRASG12D突变的小分子候选药物UA022项目达成全球独家授权协议。
不管是诚益生物还是祐森健恒,都是规模极小的新生代biotech。今年6月份,诚益生物刚刚完成B轮融资;而祐森健恒更早,还只是一家仅完成了A轮融资的企业。
两家biotech与阿斯利康合作的管线,又都是非常早期的阶段。诚益生物ECC5004,尚处于1期临床阶段,仅有初步的数据读出;诚益生物新药ECC5004是一款口服小分子GLP-1药物,目前正在美国进行针对健康受试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I期临床。
口服小分子药物被认为是GLP-1药物迭代的重要方向,目前畅销全球的司美格鲁肽是需要打针的多肽类GLP-1。做成口服形式并不容易,全球范围内只有诺和诺德开发了口服司美格鲁肽,目前只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此前阿斯利康也开发过口服GLP-1,不过在今年6月因临床数据不及预期从产品线中撤出。因此收购诚益生物的新药,在业内看来会让阿斯利康重振信心。
而祐森健恒的UA022,甚至还只是一个临床前的分子。能够挖掘到如此小规模公司的早期研发管线,足以说明阿斯利康对国内市场、药企的看重。这与过去的一些MNC在中国“淘金”思路有所不同。过去,国内这些早期管线,可能需要在国际顶尖会议上公布了相对惊艳的初步数据,才会引来大药厂的合作意向。
“值与不值”是商业交易永恒的“灵魂问题”,在一个又一个中国创新项目License out交易中,既有君实生物和Cohertus共同携手将国产PD-1推向美国市场,皆大欢喜的成功案例;也有万春医药核心产品因“出海”受阻深陷市场争议,进而引发了交易纠纷……
事实上,引入临床后期或已经在中国获批的产品,对于MNC丰富产品管线而言充满确定性;硬币另一面,越是早期的项目,受到临床开发速度、临床疗效数据、外部合作调整、市场环境变化等情况影响越大,这些都可能拉高BD交易风险。
以默沙东全面押注ADC领域为例,2022年默沙东通过3次交易授权引进了科伦博泰的9款ADC产品,其中临床前项目7个,总金额超过110亿美元,备受行业瞩目。
然而,就在前不久,默沙东终止了科伦博泰两款临床前ADC产品项目的合作,虽然企业方面表示,本次终止的是双方合作7个临床前项目中的两个,对SKB264、SKB315等重点项目以及其他四个临床前项目的合作均无任何影响,但市场观点认为,默沙东终止合作两个ADC项目,与默沙东同第一三共达成的ADC合作不无关联。
“出海”高潮再起
全球化进入新阶段?
2023年,中国创新药“出海”迎来大爆发,不仅成功闯关欧美市场获批上市,对外授权合作规模再创新高,中国本土药企License-out的数量更是首次超过Lincense-in。据药研网数据,2023年上半年出海项目约17项,披露总金额达143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进入下半年强劲势头依然不减。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三季度,国内药企就创新药达成了17项不同类型的License-in/out(对内引进,对外授权)合作,其中8家药企与海外企业达成License-out合作。
在交易涉及的产品方面,涵盖了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等众多潜力领域:
9月6日,泽纳仕生物宣布已与百时美施贵宝达成合作,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发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CD19 x FcYRIIB双特异性抗体obexelimab并将其商业化;
10月12日,苏州宜联生物宣布已与BioNTech达成战略合作和全球许可协议,BioNTech将向宜联生物支付7000万美元首付款,以及额外开发、监管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潜在总金额超过10亿美元;
10月27日,复宏汉霖与Intas Pharmaceuticals Limited达成合作,首付款4200万欧元;
10月30日,恒瑞医药首次与全球大型跨国药企德国默克达成战略合作,潜在付款总额高达14亿欧元……
2023年国内创新药License-out项目
(数据为《医药经济报》新媒体中心整理,欢迎补充指正)
整体来看,今年中国创新药企海外授权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部分是新成立的小公司。除了阿斯利康,辉瑞和礼来也开始对国内创新药早期项目和潜力技术平台青睐有加。
2023年3月,辉瑞旗下的公司Biohaven和高光制药共同宣布,将高光制药BHV-8000(也称TLL-041)除中国地区以外的全球权利授予Biohaven。根据协议条款:Highlightll 将获得 1000 万美元的预付现金和1000万美元股权投资,并有望获得 9.5 亿美元的开发和商业里程碑付款,以及分级特许权使用费。该药物预计于 2023 年进入Ⅰ期临床。
礼来则是在今年5月份牵手AI制药企业晶泰科技,签署一项AI小分子新药发现合作,针对某个未披露的创新靶点,由晶泰科技利用其特有的小分子药物发现平台ID4Inno™研发首创新药,填补未满足的临床用药需求,预付款及里程碑总收益可达2.5亿美元。成立自2015年的晶泰科技,于2020年和2021年先后完成了3.19亿美元C轮融资和4亿美元D轮融资。
随着生物医药创新生态日趋成熟完善,一批高质量创新产品或项目获得国际认可,加快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这些产品和管线能够“出海”,是过去五到十年厚积薄发的结果;另一方面,现在资本市场所谓的“寒冬”是由于此前“鱼龙混杂”现象所致,但现在随着“以价值为导向”愈发成为创新研发“金标准”,真正优质的产品有机会通过融资脱颖而出。
当前,国内优质企业和产品如果不容易融资,可以通过外企和本土企业合作推动BD,拿到首付款之后还可以继续推动产品管线开发。有证券机构指出:“哪怕市场环境艰巨,企业也得走出困境,对于创新药研发的投入不能少。这也意味着,外企和本土企业的合作是一个国内和国际的双向互补,这也是行业良性发展趋势。”
本图文来源于【医药经济报】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版权归属原创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正能量信息之目的,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