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显示,阿斯利康/第一三共携手开发的HER2 ADC(抗体偶联药物)新药Trastuzumab Deruxtecan(Enhertu)在国内申报上市,这意味着HER2 ADC领域这款广谱抗癌药即将登陆国内市场!此前,Trastuzumab Deruxtecan的研发代号“DS-8201”已经成为闪耀HER2 ADC细分赛道的明星,引发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全球瞩目。
DS-8201临床进展备受关注
DS-8201采用第一三共专有的DXdADC技术,是第一三共肿瘤产品中的领先ADC产品。从结构来看,该药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针对HER2靶点的抗体,可以精准地识别并且结合HER2高表达甚至低表达的肿瘤细胞;第二部分是剧毒的化疗药伊立替康。
尤为值得关注,在偶联方式上,DS-8201的DAR(药物抗体比)可以达到8,即每个抗体分子携带8个毒素。这意味着,DS-8201不仅能够发挥靶向治疗的精准优势,而且让化疗效果更加高效。
早在2019年12月,凭借DESTINY-Breast01研究,美国FDA正式批准了DS-8201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后线治疗。DESTINY-Breast01是一项单臂、开放标签、全球多中心研究,评估了DS8201(5.4mg/kg)作为单药疗法治疗HER2阳性、不可切除性和/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2020SABCS大会上,DESTINY-Breast01更新了研究数据:截至2020年6月8日的数据,中位随访20.5个月,37名患者(20.1%)仍在接受治疗;中位DoR为20.8个月;mPFS为19.4个月(95%CI,14.1mo-NE);确认的ORR为61.4%(12个CR),DCR为97.3%(95%CI,93.8-99.1);12个月OS率为85%(95%CI,79%-90%),在18个月OS率为74%(95%CI,67%-80%)。
2019年3月,阿斯利康与第一三共达成一项金额高达69亿美元的合作协议,联合开发第一三共的ADC药物DS-8201,但第一三共在日本单独保留市场的专有权,且全权负责生产和供应。
在拿下乳腺癌适应症后,DS-8201的临床开发继续保持着大好形势,一举获得了胃癌的适应症,成为首个获FDA批准的、用于治疗转移性胃癌患者的ADC药物。此外,DS-8201在肺癌、结直肠癌、子宫癌肉瘤中数据也非常亮眼,有望在多个大癌种领域形成临床优势。
中国市场竞争压力陡增
连接子升级、偶联方式迭代,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DC产品的肿瘤杀伤效果也得到了巨大飞跃。这一方面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了更多的临床获益,另一方面也加速了细分领域的临床竞争。
在前景巨大的ADC赛道上,作为细分领域的先行者,罗氏研发的靶向HER2的产品T-DM1(恩美曲妥珠单抗,中文商品名:赫赛莱),已经具备足够的先发优势,销售额逐年攀升,2021年销售额达到21.78亿美元,成为了ADC领域的市场“代言人”。
然而,DS-8201已经通过“头对头”临床试验,展现出后发制人的实力。去年9月,第一三共/阿斯利康公布的全球头对头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对比恩美曲妥珠单抗,DS-8201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72%。通过这场抗HER2的ADC药物间对决,DS-8201一举成为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二线治疗的新标准;不过,帕妥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化疗仍然是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
国内市场,2020年1月T-DM1获批上市,但由于售价高昂,销售并不乐观;可能是感受到竞争压力,近期罗氏宣布对用于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ADC药物T-DM1进行降价。行业观点认为,罗氏想要想在DS-8201正式登陆国内之前,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降价显然是一种应对策略。
中国医药创新愈发聚焦临床价值,“两虎相争”带来的临床竞争压力,也让中国本土的医药创新企业深感不安。
去年2月,百奥泰发布公告,BAT8001由于临床数据不及预期,公司选择了终止该项目的临床试验。BAT8001虽然采用了硫醚键作为连接子,但在毒素、抗体、偶联方式、DAR等方面,均与T-DM1没有明显的差异化。
2021年6月,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在国内获批,成为国内首个靶向HER2治疗胃癌和尿路上皮癌的ADC药物,并在当年的医保谈判中成功进入医保目录,成功迈出细分领域国产化第一步。
截至目前,国内围绕HER2 ADC领域进行研发布局的企业超过20家,显然,摆在这些企业面前的挑战,就是在寻求差异化的同时,尽可能抢在DS-8201上市前完成商业化,否则将很可能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