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两家药企因药物上市被FDA拒绝后,相继裁员。一家是万春医药,将其美国员工减少35%,包括将某些人员调到子公司。另一家是专注于新型和靶向肿瘤治疗的生物制药公司Spectrum Pharmaceuticals,将裁减30%的员工,并取消一些早期临床开发项目。可以看出,裁员潮不仅蔓延在大型制药企业中,一旦产品不能如期上市、临床研究结果不理想,Biotech公司更容易面临撤项目、裁员等窘境。
根据万春医药发布的组织精简计划,其将通过裁员来节省成本,并优先考虑价值最高的业务活动,扩大其现金储备,保持长期的可持续性。此次重组是在该公司于去年11月收到FDA新药申请的完整回复函后做出的决定。
据了解,2021年12月1日,万春医药宣布收到FDA的完整回复函,普那布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用于预防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的现有Ⅲ期临床数据不足以支持其上市申请,需要进行额外的Ⅲ期临床证明获益,因此未能获批上市。
普那布林是一个人工合成的低分子量的新化学实体,首先发现于天然海洋产物Halimide。作为一种“First in Class”免疫抗肿瘤药物,普那布林能够通过激活免疫防御蛋白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EF-H1),加速树突状细胞(DC细胞)的成熟及促进抗原呈递,还可以直接激活T细胞来杀死肿瘤细胞,起到“免疫系统的点火剂”的作用。此外,普那布林还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HSPC)成熟,在中性粒细胞的保护方面也显示出卓越的临床疗效。2020年9月,普那布林先后获得中国NMPA和美国FDA在CIN治疗领域“突破性治疗品种”双认定。
自万春医药成立之初,就通过整合中美资源,以全球运营的模式,定位在中国和美国同步进行新药开发,普那布林是其成立后的首款在研产品,也是其核心产品。除了CIN外,万春医药也在探索普那布林在癌症领域的治疗效果,并与经典的放(化)疗、抗PD-1/PD-L1/CTLA-4抗体等联用,有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骨架药物。
另外,万春医药子公司万春Seed于2020年底与礼来达成了一项潜在高达8亿美元的授权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泛素化靶向蛋白质降解新药。除了上述产品,万春医药的研发管线中还有三个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免疫产品,包括口服T细胞共刺激因子BPI-002、IKK抑制剂BPI-003、口服新抗原生产剂BPI-004。
此次,万春医药发布的精简计划对普那布林的下步研究提出,将优先考虑以下3项临床和监管活动:继续推进中美在预防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适应症中的进程;中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NDA申报和监管流程;在多种癌症三联联合IO治疗中的免疫肿瘤学 (IO)试验进展。当然,业界也期待万春医药与FDA就审评意见的沟通结果。
无独有偶,专注于新型和靶向肿瘤治疗的生物制药公司Spectrum Pharmaceuticals近日也宣布了一项战略重组方案:将裁减30%的员工,优先考虑其后期产品机会,即poziotinib和ROLONTIS(eflapegrastim),并取消其早期临床开发项目FIT Program(IGN 002)和IL-12的工作,同时大幅减少其选定的工厂的占地面积。
根据业界分析,裁员重组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去年8月FDA以制造问题为由驳回了Spectrum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药物的上市申请。据了解,这款药物可能是指Rolontis,该药是Spectrum公司的第一种生物药物,它是一种长效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通过结合在粒细胞祖细胞上表达的G-CSF受体来刺激其增殖过程,使其最终在骨髓中产生功能性活化的嗜中性粒细胞。
此外,该公司另一款提交了新药申请(NDA)的药物为poziotinib,用于先前治疗过的HER2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该药已获得快速通道认证。
而面临取消的药物,白细胞介素12(IL-12)是诱导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因子之一。在肿瘤微环境中,IL-12刺激活化的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释放毒杀性的酶类或分泌效应细胞因子如IFNγ,这些效应分子对于肿瘤的清除至关重要。伴随IL-12强大的抗肿瘤活性,行业内掀起了IL-12临床研究的热潮。
2021这一年,欧美药企继续上演裁员潮,赛诺菲、诺华、GSK等老牌企业纷纷大规模裁员,其中也不乏Biotech类公司。近年来,裁员、剥离非核心业务、聚焦新疗法已成为企业调整常态,反映了新药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同时,研发投入高并非意味着能够获得价值潜力新药,药物研发的决策需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
本文来自【免疫时间】微信公众号,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版权归属原创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正能量信息之目的,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