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医卫服务利益攸关方的平衡点
总体来看,医疗卫生费用的增长还会加快,将来医保总体费用是否可支付、可负担、可持续,需要不间断地关注
上周,国家卫健委发布《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这个公报有三方面值得关注。
关于医疗卫生费用
费用可以细分为两个部分,包括医疗卫生费用中的宏观部分和微观部分。宏观来看,去年整个卫生费用的增长速度是不低的,占GDP的比重为7.1%,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卫生费用占GDP的比例超过了一个门槛。从卫生费用结构来看,人均卫生费用去年为5146.4元,个人卫生费用的比重现在占到了27.7%,低于28%,继续保持了下降趋势,而我们也看到,政府的卫生支出比重为30.4%,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为41.8%当然是好的态势,看病贵问题有所缓和,因为个人直接的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在下降。
微观层面,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比如医院的次均门诊费为324.4元,去年是上涨了的,人均住院价格也上涨了11.6%。
总体来看,人均住院费用达到10619元,上涨了7.8%,这个增长速度保持在比较快的水平,说明药占比仍然高,医院的次均门诊药费占了医疗费用的39%,人均的住院药费占26.2%。因此,医疗费用还是保持在一个非常快的增长速度上。
关于基础设施建设
医疗基础设施、医疗的建设,集中反映在医院的增长数量方面,增长非常快。去年全国医院总数已经达到了35394家,一年增加了1040家,三级医院将近3000家,其中三甲医院1580家,增速较快。在后疫情时代,政府继续加快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甚至是大型医院的建设,但笔者个人有些担忧医疗机构床位建设的问题。
站在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角度,越来越多的医疗服务是不需要在大医院进行的,可以在院外完成,现在按病种付费的改革推进,这个改革会带给医院加快病床周转使用的动力,会减少对医院病床的使用。世界各国在推行了按病种付费后,床位使用率都会下降,鉴于此,如果医院仍大量扩充,有可能带来过剩,需全盘考虑。
另从医疗机构的结构来看,公立医院的比重仍然是“大头”,虽然数量上只占1/3,但公立医院的体量非常庞大,诊疗人次更是占比为84%,在公立医院住院的比例也达到81%。后疫情时代,公立医院的地位继续提高,公立医疗机构的比重也继续在扩大。
关于医疗服务的使用
由于去年特殊的情况,我们看到医院的医疗服务数量在特定时期有所下降。比方诊疗人次,去年减少了11%,病床使用率也下降了14%,医疗使用量下降了,但价格方面,每一次门诊、每一次住院,费用增长的速度仍然是较快的,所以总的医疗卫生支出在增长。
至今年,医疗服务已经慢慢恢复常态了,估计医疗的使用量今年可能有弥补性增长,所以总体来看,医疗卫生费用的增长趋势还会加快。将来医保总体费用是否可支付、可负担、可持续需要不间断地关注。
相关<<<
疫情成医疗服务发展促进因素
虽然2020年遭到了新冠疫情的重大冲击,但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还是蒸蒸日上,特别是医疗卫生资源和规模,得到了有力的提升:医疗机构数增加了15377个,增长1.5%;医院数量增加1040家,增长3%以上;其中公立医院数量下降60家,但床位规模却增加到509万床,院均规模从417床涨到428床。
除了床位规模,从业人员也比2015年多出了整整267万,达到1067万人,其中医师增加了16万,护士增加了146万,护理人员相比2015年增加了将近50%,说明医疗资源的投入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促进因素更大,在疫情期间有了长足的发展。
第二,由于疫情的影响,医疗服务机构的运营服务情况普遍不好,诊疗人次只有77亿人次,比上年的87.2亿人次减少了9.8亿人次,下降了11.2%,均次居民就诊也下降到了5.5次/年;入院人数则从2.65亿人下降到2.3亿人次,下降了13.5%。对比医疗人力投入的增加,医师负担工作量下降,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从7.1人次下降到5.9人次,住院床日从人均2.5人下降到2.1人次。一方面是床位、人员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是诊疗服务量的下降,显示出疫情对医疗服务的巨大冲击。
再者,考虑到2020年的医疗卫生总费用支出为72306.4亿元,达到历史新高,增长了10%,对应医疗资源投入增长量就更大了,而对应的医疗服务量下降一定出现,需重点关注。
(医疗绩效与运营管理专家 杨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