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群狼”锻造优质企业
前段时间,国家工信部、科技部等六部委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这是国家抓住当前世界经济秩序、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时机,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成为领头雁、排头兵,从而提升中国产品制造业在全球地位的重要举措。笔者以为,这对中国的药品制造(包括医疗器械)也有启示:指导意见共十条,都具有现实意义,其中第三条“提高优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药品制造尤具针对性。
药品是特殊产品,药品生产也是制造业,药品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是研制新品、开发生产原研药。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外界往往注重美国利用科技优势在芯片制造、销售方面对中国的打压,实际上,在新药研发生产方面,美国同样占有优势制高地。新药研发,是中国药品制造业需要尽快创新提高的一块板。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难度高、研发周期长、研发投入大、研发成功率低,希望在于研发成功了,回报率会很可观。纵观全球,研发新药大多属于大机构、大企业的规模投放,即研发多个新品,实施“群狼战术”,即使大多失败,只要有一两个成功,足以回收包括失败在内的研发成本,所谓“十网九网空,一网就成功”。但成功有两个前提:一是一定要有一两个成功的产品,二是成功的一个产品,能够弥补失败品种的研发成本。
第一个前提取决于科研能力、资金投入能力,还有难得的运气影响,第二个前提取决于新药问世之后的市场回报,包括市场价格、短期市场销量和长期市场容量。研发、生产必须要有回报或弥补,是经济规律决定的。国内现在还缺乏大量的大机构、大企业做“全球新”的创新研发,这也是“十四五”期间本土医药产业需要继续奋起直追的方向,同时,需要国家层面给予创新产品持续的政策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