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级”化妆品亟待褪去伪装
近年来,坊间出现“可以吃的化妆品”“可以喝的面膜”,商家宣称这类化妆品原料都是“无添加”“纯天然”的,更安全有效。然而,在对比多款号称“食品成分”“可食用”的化妆品配料表发现,这些号称“食品级”的化妆品、护肤品只是商业营销噱头。
如今,化妆品的受众已不只是爱美的女性,如何在花样繁多的化妆品中脱颖而出?安全性无疑是一把“利器”。于是部分商家将注意力瞄准食品,许多化妆品搭上了“食品级”快车,想借此一路畅通。
过去为了凸显化妆品的绿色、健康、无害,商家往往喜欢使用“纯植物”“纯天然”等字样。如今,随着这些词汇被有关部门明令禁止,一些商家转而祭出了“食品级”“可食用”的大旗,极力暗示消费者——产品既然可以吃进嘴里,用在身上更没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无疑是想强化消费者对其产品安全性的认知,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
实际上,“食品级”化妆品是一个伪概念。今年以来,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发布消费提示,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的概念。商家号称的“食品级”化妆品,可能涉嫌虚假宣传、消费欺诈。“食品级”化妆品打出“可食用”的噱头进行跨界忽悠,比一般的“问题化妆品”危害更大。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广告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明示或者暗示产品具有医疗作用,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广告法》也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显然,“食品级”化妆品属于典型的虚假广告。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务之急是,有关部门不能止于提醒消费者,必须依法责令商家停止发布相关广告,消除影响,并予以相应处罚。同时,有关部门要强化监督管理,严打虚假宣传,完善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遏制市场乱象,坚决落实化妆品管理制度,褪去“食品级”化妆品的伪装,对假冒伪劣化妆品零容忍,坚决打击,绝不手软。
此外,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将“食品级”“可食用”纳入化妆品广告禁用语,从而规范营销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广大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理性辨别和消费,避免误入“食品级”化妆品的消费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