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原料药涨价20%~30%
印度制药业利润下滑4%~5%
据印度制药业反映,今年上半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原料药平均价格上涨20%~30%,导致国内制药企业利润率下降4%~5%。受中国进口原料药和中间体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印度制药业正面临逆水行舟。
疫情提高物流成本
今年1-4月的印度进口市场,抗感染类原料药,如替硝唑(tinidazole)、阿莫西林(amoxicillin)、头孢曲松钠(ceftriaxone)、克拉维酸钾微晶纤维素(clav avicel)、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氧氟沙星(ofloxacin)、克拉维酸钾二氧化硅(clav syloid)、克霉唑(clotrimazole)、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和激素类原料药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等价格分别上涨24%~38%。硫红霉素(erythromycin thiocyanate)是制备红霉素衍生产品的原料,如阿奇霉素(azithromycin)、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和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等,其价格从COVID-19疫情前到现在上涨了20%。
此外,扑热息痛(paracetamol)、奥硝唑(ornidazole)、阿齐霉素和尼美舒利(nimesulide)这4种原料药的价格分别上涨了62%~189%。扑热息痛的价格从1月的262卢比/公斤上涨到4月的425卢比/公斤。生产扑热息痛的关键起始原材料(KSMs)对氨基苯酚(p-aminophenol/PAP)的价格也上涨了27%。
印度制药企业协会(IDMA)执行会长阿肖克·库马尔·马丹(Ashok Kumar Madan)指出:“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对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的需求一直在上升。供应短缺加上需求增加,导致扑热息痛及其关键起始原材料PAP价格大幅上涨。在疫情大流行期间,欧洲对扑热息痛的需求出现巨大的供应短缺。”印度制药业也高度依赖中国供应的PAP,虽然印度国内有几个PAP制造商,但由于产能限制,短期内很难满足下游生产需求。
除了原料药,洗手液中使用的异丙醇(IPA)和制药生产所用溶剂的价格也明显上涨,如从中国进口的IPA价格上涨了10%~15%。对消毒剂的需求不断增长成为IPA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估计,满足印度制药业生产每月所需的IPA用量达2万~3万吨。
由于实施严格的社交隔离、公共和个人卫生要求限制,中国物流成本和生产成本急剧上升,推动原料药价格不断提高。疫情期间,空运费从每公斤2美元上涨到每公斤5~6美元,中国至印度的集装箱平均运输费用也从750美元增加到1200~1300美元。IDMA秘书长达拉·帕特尔(Dara Patel)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制造商的生产成本因实施封锁后的安全和卫生措施而增加,某些原料药的进口价格累计上涨20%~30%。”
互补合作是大势所趋
今年1月23日,为了防止新冠病毒蔓延,中国对武汉和湖北其他城市实施封城。经过近3个月的“抗疫战斗”,中国的经济活动基本恢复正常。3月初开始,中国出口的原料药和KSMs陆续抵达印度。
在印中边境持续对峙一段时间后,印度制药企业也排除了中国原料药供应中断的可能性。虽然印度在原料药方面依赖中国,但中国也依赖印度提供的药品制剂。
印度制药联盟秘书长苏达尔尚·贾因(Sudarshan Jain)认为,中国原料药价格上涨正在影响制药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人力和原材料短缺,许多制药企业无法满负荷运转,因此,原料药供应相应较少。尽管有原材料价格涨价的不利因素,但制药界还是力保向消费者稳定提供药品。
中印作为全球两大重要的原料药和仿制药生产、出口国家,保持医药贸易相对平衡对全球药品市场稳定供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世界疫情大蔓延的特别阶段,各种影响正常生产和市场流通的不确定因素随时出现或增加,导致成本升高、价格上涨、供给短缺等不利现象增多,考验着国际医药市场产业链的理性博弈。
医药贸易是涉及国计民生的特殊经济,具有显著的社会公益性质。在全球面临抗疫难题的紧张形势下,医药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不宜过度激烈,医药产业的上下游竞争矛盾不宜过于激化。与此同时,大部分医药商品具备的市场属性也是客观的。全球制药业的研发、生产和市场资源互补合作是大势所趋,事实证明,坚定互惠互利、共赢共享的战略合作经营理念,是医药大健康产业国际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