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如何构建
关于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笔者联想起2018年下半年国务院制定的医改任务中,就提出“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提出整合型服务体系框架和政策措施。”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是根据人们不同生命阶段的需要,卫生体系内不同层级机构通过协作进行健康促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管理等连续性服务的提供和管理,其核心理念在于以人为本,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整合。在我国,发展区域性紧密型医联体或推动医院集团化,是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的捷径,当然,关键还在因地制宜。
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是国际趋势,其积极意义在于:可实现医疗资源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以解决医疗资源不足与过剩并存的问题。利于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维护医疗服务的完整性、连续性、精细化、便利化和高性价比,实现增效、降费、提质。而将“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目的不仅是为了缓解患者看病难和看病贵,更重要的是实现国民健康全方位、全周期、全程管理。
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议写好“四篇文章”——
分级医疗与双向转诊同质化
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为实现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提供了很好的组织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能否高效运转、能否为医患认可和接受,主要取决于其能否同质化。
医护人员是医疗资源和医疗质量的管理者,管理好他们以及他们的执业行为,就等于管理好了医疗资源和医疗质量。因此,实现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同质化的关键,是抓好各级医疗机构全体医护人员的执业培训与教育,要求其执业行为必须与道德标准、法律法规和临床路径相符,并进行严格监督。除了培训,同质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和医保支付跟进。
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
让每个公民都有自己的全科医生或健康守门人,让全科医生引导他们合理就医,实现理想的就医秩序。老年人可与家庭医生签约(上海经验),中青年人可与社区医生或网络医生签约,总之,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应有创新思维。
“互联网+医疗健康”
信息技术普及与升级是增加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便利化、实现医护服务无缝隙的关键。建议大力发展面向医患的“互联网+医疗健康”:
其一,利用线上传播优势,开展面向国民或患者的线上健康教育,事半功倍。其二,开展线上医患互动,包括医药和护理咨询与指导,既可拉近医患距离,也便民。其三,线上购药、预约挂号、转诊、化验单等检查结果查询、支付,让患者省时省力省钱。其四,开展线上服务评价与服务投诉,可让服务监管提质、增效。其五,各级医疗机构电子健康档案以及病历必须互联互通,这是首要任务。只有做到信息共享,才能避免重复检查和治疗,实现医患双赢。
医保支付跟进
医保不仅有减负作用,也有引导作用——引导医患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因此,医保支付必须跟进。
对于分级医疗制度,医保可按临床路径分级支付(河南经验)。开展日间手术(集外科、麻醉、护理、管理于一体)和肿瘤综合诊治(集内科、外科、中医、营养、护理、心理于一体),作为合理整合和使用医院内部资源的有效手段,医保应给予其合理的支付价。对于高性价比的创新服务,比如远程医疗、网售药品、家庭护理、医养结合等,医保支付也要跟进。
医保按病种支付,实际是在引导医护人员合理使用各类医疗资源,包括优化服务流程以及合理使用医药、检查、人力、床位等。还应以医保、商保和个人共付的方式,引导中高收入群体增加使用中高端医疗,包括民办和公办的特需医疗服务、优质民办专科医院、康复院、医养结合型养老院、名医诊所等,以此满足市场的多层次需求,还能为国家基本医疗或公立医院减负,利于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解决优质医疗供不应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