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8日,全国第一张Opdivo(俗称“O药”)处方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沈毅宏教授开出。
2018年9月20日,全国第一张Keytruda(俗称“K药”)处方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开出。
2019年2月26日,首个国产PD-1药物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拓益”)正式开售,全国首张处方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开出。
2019年3月10日,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达伯舒”)进入全国上百个城市医院及药房开售。
自此,2018年国内批准上市的4个PD-1药物全部进入市场销售。
进口抗癌药降价
“一粒药上千、一盒药上万”,这是坊间对抗癌药的形象总结。一直以来,抗癌药面临药少、药贵的困境。去年《我不是药神》席卷全国,引发社会各界轰轰烈烈的讨论。国家同时展开进口抗癌药零关税、抗癌药专项采购谈判、加速审批抗癌新药上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2018年6-12月,短短半年间,4个PD-1药物在国内相继获批,惠及中国癌症患者。截至2019年3月20日,O药和K药已经在全国的21和19个省参加进口抗癌药专项采购项目。其中,O药挂网价40mg/4ml为4587元,比零售价低364元,100mg/10ml为9250元,比零售价低10元。K药挂网价和零售价一致。与周边国家相比,O药和K药的价格最高降幅达50%,符合赠药条件的患者,K药实际花费仅为美国的27%,堪称全球最低。
受益于国内新药研发环境不断改善,国内药企PD-1上市审批竞争非常激烈。可以说,正是由于国内PD-1药企虎视眈眈,百时施贵宝和默沙东对O药和K药的定价才比周边国家低,而国产PD-1的治疗费更是O药和K药的1/3~1/4。
目前,这4个PD-1都未进入国家和地方医保,但可以预见,它们今年极有希望被纳入医保目录。3月3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表示:“我们将充分考虑医保基金承受能力和临床需求,保证癌症、罕见病用药,慢性病和儿童疾病用药,今年将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3月13日,国家医保局公布《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PD-1药物进入医保目录指日可待。
“OK药”销售火爆
2015-2018年,O药全球年销售额从9.82亿美元上升至67.35亿美元,涨了6.86倍;K药从5.66亿美元上升至71.71亿美元,涨了惊人的12.67倍。根据默沙东发布的2018年财报,K药销售额2018年首次逆袭超过O药,全年88%的增幅让Opdivo(+36%)相形失色。
1月24日,BMS宣布自愿撤回“Opdivo+Yervoy”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sBLA申请,标志着O药治疗NSCLC失利,这也意味着在肺癌这个肿瘤市场的重要版块,同为PD-1疗法,Opdivo一线治疗NSCLC失利以及Keytruda获批NSCLC一线疗法,是O药销售额下滑的重要因素。
在国内,O药和K药的代理权归属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根据上海医药2018年三季报,截至报告期末,O药和K药的销售额分别为1.9亿元、1.5亿元,仅距O药和K药正式开卖33天和10天,平均日销售额高达575.76万元和1500万元。
君实生物在港股招股书中表示,PD-1连同PD-L1抑制剂市场规模预期在2018-2022年间将以534.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022年达到374亿元人民币,并进一步增长至2030年的984亿元人民币,2022-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2.8%。如此庞大的市场份额,外加肿瘤免疫治疗火热,驱使跨国药企和国内众多企业转型攻占单抗市场。
目前,国内上市的4个PD-1药物都能从部分医院、合作药店及DTP药房购得,各厂家均透露将继续扩大覆盖城市。
质量产能为关键
围绕产品质量、适应症、价格,跨国药企和本土药企针对PD-1药物的全要素竞争已经打响。
业内人士不约而同地表示:“PD-1是抗体大分子,复杂的生产过程决定其今后几个月或几年的竞争,主要问题在于产能和质量保证,而不是价格。”“短期内,各家都以拓展适应症为主,国内的头4家企业都有一席之地,但长期来看,比拼的还是疗效和产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质量和产能才是关键。
君实生物副总经理姚盛透露:目前,君实生物拥有上海和苏州两个生产基地,上海临港基地正在建设中,2019年完成12000升的生产线,2020年达到24000升,预计整体可供至少15万人所需。苏州是中试临床药物生产基地,并将继续商业生产,2018年底完成技术升级后,生产能力达到3000升。
信达生物对下游抗体生产布局初显成效,其产能目标是与国际看齐,建设高端生物药产业化基地。产业化一期3条1000升生产线(包括生产工艺以及质量控制体系)已经通过合作伙伴礼来的审计。产业化二期生产线正在建设6条3000升的不锈钢生物反应罐,4条15000升的生产线正在规划。行业分析人士预计,到2025年,信达的生产规模将达6万升左右,年产量约1600公斤,产值280亿元左右。
在单抗药领域,国内药企的技术、资金和产能较之国外巨头相对薄弱。然而,随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不断成熟,全民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国内优秀药企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乐观预计,未来国内PD-(L)1药物研发企业通过资源和技术整合,将形成少数几家龙头企业,在多项癌症领域展开良性竞争,有机会争夺国际市场。
断供可能性不大
从目前国内批准的适应症来看,K药和拓益都治疗黑色素瘤,两者直接竞争。根据“2018第四届北京黑色素瘤国际研讨会”传出的消息,目前我国黑色素瘤发病率为0.6/10万,年增长率3%~5%,每年新发病例约2万人,是一个罕见病。
结合目前国内上市的黑色素瘤靶向药及K药和拓益的生产线情况,笔者认为,产能足以满足需求,即使将来纳入医保,受限于患者数量,也不会像易瑞沙那样出现断供。考虑到K药已在FDA获批多个适应症,与拓益和达伯舒相比,在国内申请扩大适应症方面占据上风。
霍奇金淋巴瘤占淋巴瘤的9%~10%,是目前PD-1疗法响应率最高的肿瘤类型。达伯舒获批治疗霍奇金淋巴瘤,医患双方接受程度最高,疗效也最明显。作为一家成立不久的生物制药公司,信达生物可谓起点较高,建议销售时向普通患者大力宣传这一点,利用价格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当然,要想保持优势,达伯舒还需拓宽适应症。
根据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在《中华肿瘤杂志》发布的《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报告》,肺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首位,2015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约为78.7万例,发病率为57.26/10万,中标率为35.96/10万,而N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80%。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基数,尤其是3月11日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公示O药优先审批,在其他3个PD-1药物仍在同步申请NSCLC适应症之时,O药已经力拔头筹。通过专业化学术推广,利用这段空档培养患者忠诚度,是目前O药营销工作的重点。
短期来看,O药和K药已在国外上市数年,国内认可度比两个国产药高,仍是国内PD-1药物的主导者。国产药品想要逆袭,除了价格优势,疗效还需时间验证。当然,PD-1进入医保的途径大概率为医保谈判,“OK”药届时还有新一轮降价,国产PD-1的价格优势还剩多少尚未可知,当然也可能4个PD-1的价格都能让社保基金和患者满意,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