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4+7”集采陆续在试点城市落地,如何应对或利用这一医药市场变化,成为药企关注的焦点。
行业发展必选项
纵观近年来国家医改思路和政策走向,为了有效拉低药价,特别是高价药、新特药,国家层面必须用刮骨疗毒的决心和方式,推出“4+7”带量采购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从社会需求与提供者水平的矛盾来看,用带量采购缓解国内用药急需,刺激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向高层次发展也是必选项。
从国际惯例来看,药品价格关系老百姓的幸福体验、对政府的满意程度,甚至关系政权的稳定,负责任的国家都不会放任药价居高不下。原研药带量采购式降价、以优惠政策促进国内仿制药替代原研等措施是国际主流做法,取得了显著效果,中国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生产企业要以积极心态迎接价格下降。“4+7”带量采购虽然让平均价格下降52%,但中标企业市场大幅扩大,降低的利润可以由扩大的市场份额来弥补。而且,销售成本大幅降低也会提高企业的整体利润。
按照国内新药推广惯例,仿制药企业销售费用多花在非正常商业环节的灰色地带,尤其是新药销售费用多占营业收入的一半以上,有的品种甚至高达70%以上,生产企业苦不堪言。其实,“4+7”带量采购降价并没有对药企正常行为形成冲击,而是针对目前国内流行的病态销售模式在根源上终结,帮助企业脱离“苦海”。
试想,带量采购后,一半的营销费用从原来的促销费用中节约出来,药品就有相当余地以低价进入市场。且降价也是仿制药替代原研的手段,倒逼企业提高生产水平,只有那些开发速度快、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优的企业才能在带量采购的激烈竞争中胜出。
做好生产营销准备
除了思想认识,中标企业还要做好充分准备。首先是生产实力准备。带量采购是最低价中标、独家中标。低价还要保证有利润,对生产技术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独家中标”意味着腾出的市场需要一家企业供应,市场大了,企业生产能力、原料供应、销售渠道布局,以至于资金周转、产业链衔接、运营水平都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仅从财务来看,一方面单位回流资金大幅减少,另一方面,购买原料维持生产的成本却因市场扩大骤然增加。这“一减一加”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退一步说,即使资金充裕,为了满足增加的需求必须扩大生产线,仅生产设施的GMP认证周期就极具挑战性。
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引起足够警觉。最低价中标可能让企业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降低标准生产,如上下限投料、优品率问题,对产品质量构成负面影响。这对高品质要求的首仿药或原研药来说更是致命威胁。
其次,营销方式脱胎换骨。带量采购大幅降低利润,缩减销售成本首当其冲。而在销售成本中,最能缩减的部分当然是促销费用这个“软指标”,企业要把销售带入以品牌、学术为手段的合规的现代营销方式。更深层次的改革是,即使医药代表精兵简政,改变大水漫灌式促销,转变为医药服务中优质药品的提供者。人员减少不等于力度减弱,企业多依赖信息、网络、论坛等现代化营销方式,走出新天地。目前,已经有药企撤销医药代表队伍。有的企业明确表示,不再设置医药代表职位,原来的医药代表转变为医药信息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