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或许是生物医药行业“最难”的一年。
新产品研发或上市进展不如预期、现金流难以维系、融资环境不佳……多家海外Biotech申请破产。对于在全球医药周期低迷了两年的Biotech企业来说,“活下去”仍然是2024年的主旋律,“现金流”依然是硬道理。
不过,在资本寒潮延续、IPO阶段性收紧、市场竞争内卷化加剧的惊涛骇浪之下,中国Biotech企业却经受住风浪。有观点认为,2024年资本市场或将逐渐全面回暖,将看见更活跃的并购、融资、IPO。
全球Biotech直面资本压力
“破产潮”仍未停歇
2023年,Biotech破产数量创下纪录。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备案文件显示,今年申请破产的美国制药、Biotech企业数量已创下近十年新高。造成这些公司倒闭的原因不一而足,绝大多数申请破产或清算的企业都面临研发失败、新产品上市进展不如预期等问题。
无论是肿瘤还是自身免疫疾病领域,仍存在许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Biotech企业在这些“无人区”探索。
但创新与风险如影随形,这些biotech在探索的同时,也随时面临失败的风险。
“红细胞疗法”开创者Rubius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坐镇以及顶级风投孵化,Rubius从成立之后便如明星般闪耀,2015年、2017年、2018年火速完成三轮融资,并于2018年在纳斯达克成功IPO,市值一度超过20亿美金。遗憾的是,随着核心管线的不断受挫,以及研发转向难以收获认可,最终经历了多次裁员,倒在2023年的寒冬中。
2023年全球药企“死亡名单”(不完全统计)
时间进入2024年,海外Biotech破产潮仍未停止。
1月9日,据媒体报道,由于缺血性中风细胞疗法的试验不理想,美国Biotech公司Athersys申请破产,并通过信贷竞标以200万美元将其所有资产出售给了日本合作伙伴Healios。
Athersys 是一家老牌干细胞公司,成立于1995年,并于200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旨在开发延长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新型疗法,特别是再生医学领域的疗法。作为干细胞疗法新锐,Athersys市值曾达到2.84亿美元,如今却以200万美元卖身,不禁令人唏嘘。
相比于申请破产,重新考虑市场战略、调整架构,减少研发投资、削减管线、裁员是企业更加早期的“自救”手段。
媒体统计,截至2023年12月中旬,今年至少有223家药企公布了人员及管线精简情况或计划,裁员事件高达237起,裁员超2.3万人。其中,Biotech是重灾区。包括Apellis Pharmaceuticals、Sage Therapeutics、2seventy bio在内的明星Biotech,也都相继裁员上百人。
风雨欲来,早有征兆。大多Biotech企业倒闭都有迹可循。
从多数倒闭企业的经历来看,临床数据不达预期后的多轮次大量减员、出售管线往往是破产清算的前兆,一旦这些举措所节省或引入的资金无法支撑在研产品进一步研发,企业经营也将难以为继。
也有Biotech企业倒闭得出乎意料,令人咋舌。
2023年11月,成立30年的老牌眼科疗法公司Oxurion宣布,眼科新药THR-149的2期临床失败,由于资金原因,公司开始准备申请破产。而就在申请破产一周前,Oxurion才刚刚拿到一笔资助。
直接导致Biotech公司倒闭的原因纷繁复杂,但究其根本,似乎都绕不开一个“钱”字。融资环境仍然是决定Biotech公司能否“活下去”的重要因素。
聚焦形成核心竞争力
MNC看中Biotech优质资产?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现金流紧张让一些Biotech企业难以为继,却也给了众多跨国药企抄底捡漏的机会。近两年,MNC并购动作频繁发生。
在全球市场环境压力之下,MNC迫切需要拓展更多的商业可能,正积极通过并购、投资、交易扩张新的管线,把目光看向市场格局竞争相对较小,或仍存在未被满足需求的领域。同时,对于Biotech企业而言,显然通过聚焦增效,通过核心管线、核心技术凸显价值,才能够吸引MNC抛出橄榄枝。
才刚刚进入2024年短短半个月,全球医药市场已至少出现5笔大型并购案例,涉及阿斯利康、诺华、默沙东、强生、葛兰素史克(GSK)等全球龙头药企。此外,MNC与中国Biotech的BD交易频频发生。
岁末年初之际,阿斯利康在全球市场动作频频。
2023年12月12日,阿斯利康11亿美元收购Icosavax,获得RSV/MPV联合疫苗;2023年12月26日,阿斯利康斥资12亿美元收购中国CAR-T疗法公司亘喜生物;1月2日,阿斯利康再度出手,以5.4亿美元的总价引进安锐生物EGFR L858R抑制剂,不断扫货优质资源。
据悉,此次阿斯利康被授予独家选择权的是安锐生物旗下一款新型EGFR L858R变构抑制剂,该创新产品旨在解决目前EGFR抑制剂的耐药难题。而且在联合用药时,该变构抑制剂具有增强疗效的潜力。
阿斯利康的奥希替尼正在受到多方面的挑战。为巩固奥希替尼的地位,阿斯利康需要解决奥希替尼耐药性问题,并开发奥希替尼耐药后线疗法,打出组合拳。阿斯利康正是看中了EGFR L858R变构抑制剂在这方面的潜力。
相比起其他MNC,在2023年度几乎没有什么大动作的诺华,也在2024一开年就接连展开收购。
1月5日,诺华官宣收购信瑞诺。信瑞诺医药是一家专注于肾脏疾病领域革命性疗法的开发、研究和商业化的临床阶段药企,随着收购完成,信瑞诺成为诺华的间接全资子公司。
1月7日,舶望制药与诺华签订两份独家许可和合作协议,向诺华授权一项1/2a期心血管管线的海外权利、一项1期心血管管线的全球权利,以及不超过两个其他靶点心血管管线的选择权。舶望制药将获得1.85亿美元的首付款、总金额不超过41.65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及分级特权使用费。
短短10天内,阿斯利康和诺华的两次大规模收购,为仍处在资本寒冬中的生物医药行业带来了一抹曙光。
1月8日,强生宣布将以20亿美元(约为14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Ambrx Biopharma(安博生物),后者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拥有专有的合成生物技术平台,用于设计和开发下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值得关注的是,Ambrx是首个由中国资本全资收购的美国高科技生物医药公司。
事实上,大药企对中国Biotech企业更是空前关注。
1月9日,GSK宣布已与Aiolos达成收购协议,GSK将支付后者10亿美元的预付款和高达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而Aiolos的核心产品来自中国医药“一哥”恒瑞医药。
国外知名风投Flagship Pioneering的首席执行官Noubar Afeyan此前透露在中国寻找合作的意向,证明中国的创新药质量与技术得到认可,寒冬回暖信号似乎更加明确。
业内观点认为,进入2024年,虽寒冬尚有余力,但新方向和新动能已在蓄势,MNC开始加速整合资产,无论是为了技术、平台、产品,还是市场权益,如今中国的潜力资产已经成为MNC重要投资选择。预计未来,MNC将进一步加速扫货中国创新药,并购也将成为一种重要方式。随着全球化竞争合作进一步深化,中国生物医药将全面地融入国际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