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利康近期对外宣布,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Lynparza,利普卓)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辅助治疗BRCA生殖系突变(gBRCAm)的HER2阴性高危早期乳腺癌患者,这些患者已在术前或术后接受过化疗治疗。
一直以来,乳腺癌的靶向药治疗主要局限于HER2阳性群体,“双靶”(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以及T-DM1(抗体药物偶联物)的巨大成功为HER2阳性乳腺癌带来了“划时代”的治疗革命。然而,由于HER2阳性群体仅占乳腺癌患者不到三成的比例,因此对于HER2阴性乳腺癌和“三阴乳腺癌”,靶向治疗的临床潜力一直备受学术界和产业界期待。
乳腺癌是目前全球确诊率最高的癌症,2020年约有230万患者确诊,近91%的乳腺癌患者在疾病早期确诊,并且约5%患者存在BRCA突变。BRCA是修复细胞DNA损伤的重要蛋白,而PARP在修复DNA损伤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据悉,美国FDA的此次批准,让奥拉帕利成为首款获批治疗BRCA突变早期乳腺癌的药物。本次批准主要基于一项奥拉帕利辅助治疗gBRCAm高危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的随机双盲、III期临床试验OlympiA数据。
该试验共纳入了1836名携带生殖系BRCA突变的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接受奥拉帕利或安慰剂治疗。数据显示:奥拉帕利在无浸润性疾病生存期(iDFS)具有统计学和临床意义上的改善;与安慰剂相比,奥拉帕利将患者疾病复发、出现新肿瘤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42%(HR=0.58;95%CI:0.46-0.74;p<0.0001)。
中位随访2.5年时,奥拉帕利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的3年无浸润性疾病生存(iDFS)率分别为85.9% vs 77.1%(HR0.58,P<0.001);3年无远处疾病生存(DDFS)率分别是87.5%vs80.4%(HR0.57,P<0.001);3年OS率为92.0% vs 88.3%(p=0.024)。这是首个靶向BRCA突变辅助治疗乳腺癌显示出临床获益的药物。
事实上,早在2017年,《新英格兰杂志》就发表了关于奥拉帕利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III期随机临床试验结果,该研究纳入了302例HRE2阴性、既往不超过二线化疗的BRCA1/2胚系突变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按照2:1随机分组到单药奥拉帕利组(300mg/d)和标准的单药化疗组(卡培他滨、艾瑞布林或长春瑞滨,21d/c)。数据显示:与化疗组相比,奥拉帕利组的PFS的无进展生存延长了2.8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42%。这一结果,奠定了奥拉帕利在晚期BRCA1/2突变乳腺癌中首选治疗的地位。
业内普遍认为,从晚期乳腺癌治疗到早期乳腺癌治疗,意味着患者将迎来更大的临床获益。大多数乳腺癌是在早期阶段发现,许多患者预后良好,但对于那些在确诊时疾病风险较高的患者,癌症复发的风险可能高得令人无法接受。奥拉帕利针对患有高风险早期乳腺癌和BRCA1/2突变的患者,不仅能够降低复发风险,而且提高了总体生存率。
PARP抑制剂是利用“合成致死”机制杀伤肿瘤细胞,通过抑制PARP酶催化活性和PARP捕获,使DNA单链断裂无法修复并大量堆积,进而产生大量的DNA双链损伤。如今,全球获批上市的PARP抑制剂共有包括奥拉帕利、鲁卡帕利、尼拉帕利以及他拉唑帕利等多款产品。
截至目前,PARP抑制剂已经陆续获批治疗携带种系BRCA突变的晚期卵巢癌、乳腺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类型,持续扩大的适应症应用场景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除了HER2阴性乳腺癌之外,面对临床治疗更具挑战的“三阴乳腺癌(TNBC)”,PARP抑制剂凭借对BRCA突变的针对性疗效,不仅对TNBC有效,而且与化疗、免疫治疗等联合用药更可能进一步改善疗效。
TNBC的临床治疗以化疗为主,患者治疗相关副作用大,同时预后较差,针对这类患者,亟需更多有效、耐受性好的治疗手段。由于PARP抑制剂的高突变性导致的肿瘤的免疫原性增加,因此在机理上与免疫治疗具有较高的协同增敏性,奥拉帕利与durvalumab联合治疗BRCA野生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mTNBC)的DORA试验正在进行中,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奥拉帕利和durvalumab治疗的总体缓解率(ORR);次要研究终点包括临床获益率(CBR)、缓解持续时间(DO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除此之外,在此前一项II期TOPACIO/Keynote-162临床试验中,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Niraparib)联合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治疗转移性的三阴乳腺癌患者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46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3例(7%)获得完全缓解,10例(22%)获得部分缓解,ORR及DCR只分别为28%和50%。值得注意的是,该联合方案在肿瘤组织BRCA突变型和野生型的患者中均有效。
相对于其它肿瘤而言,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在临床方案选择中是受到最多关注的,基于PARP抑制剂在乳腺癌靶向治疗中的卓越表现,辅助领域的进一步探索依然值得期待。
本文来自【免疫时间】微信公众号,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版权归属原创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正能量信息之目的,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