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占有很主要的位置,但是化疗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对多个器官和组织产生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消化道的反应,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由于肠道粘膜是由快速分裂细胞构成,所以此类反应可以自行缓解,较少生成远期毒性。而心脏是由有限再生能力的细胞构成,所以化疗药物对心脏可以产生近期及远期的毒性反应,对患者的生存及预后有很重要的影响。目前医学研究最多的就是蒽环类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反应。
蒽环类抗癌药物是一种对造血系统肿瘤和实体肿瘤具有高效作用的抗癌药物,蒽环类药物包括阿霉素、表柔米星、阿克拉霉素、柔红霉素、米托蒽醌、去甲氧柔红霉素等。在临床的化疗方案中,蒽环类药物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线性关系,给予较大的剂量会产生较高的完全缓解率,剂量偏低会严重影响到药物的疗效和治愈率。然而,由于其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脱发等不良反应,尤其是蒽环类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的累积。蒽环类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的病因主要分为6大方面:氧化应激,包括自由基和超氧化物的形成。代谢产物,肿瘤患者常常有一个自发且逐渐加重的脂质过氧化反应。钙平衡,蒽环类药物能刺激Ca2+从单个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肌浆网中释放。免疫反应的作用,是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另一种机制。慢性心肌病和迟发性心脏损伤。蒽环类药物在体内可引起心肌α肌动蛋白、肌钙蛋白、肌浆球蛋白轻链2和肌酸激酶M对碘氧基苯甲醚等基因表达的选择性抑制,这就解释了与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肌病相关的肌原纤维的丧失。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的假说包括自由基介导的心肌损伤,来自于钙超载的心肌损伤,对心肌肾上腺素能的干扰,释放血管活性肽和来自于阿霉素代谢产物的细胞毒性,在其他形式心室功能障碍中已经证实有前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这可能与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脏损伤直接相关。
蒽环类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检查,常规的心脏影像学检查可以用来检测亚临床的心脏功能异常。检查左室射血分数是目前最为常用的监测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方法。Lipshultz等发现,用药早期出现的射血分数短暂下降对于阿霉素心脏毒性的发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敏感的预测因子。故认为接受阿霉素化疗的患者当射血分数下降到55%时必须停止用药。在蒽环类药物治疗前测得E/A比值异常可为预测早期心脏毒性的独立危险因子。另外,心脏肌钙蛋白T(cTnT)是心肌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已经发现在使用蒽环类药物的儿童中cTnT升高,然而这些升高远远低于在心肌缺血时的观测值。cTnT在阿霉素损伤的心肌细胞释放,通过对血清中的cTnT测定可以为阿霉素的早期心脏毒性监测提供一种敏感的方法。关于成人中cTnT上升,一些研究的结果却相反,在一项研究中没有发现cTnT的升高,而在另一项研究中则发现cTnT的升高并伴随着射血分数的下降。Aune等研究表明,在成人中持续测定cTnT可以早期发现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
现代医学对如何减轻化疗药物对心脏的毒性反应,至今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因此建议化疗时应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化疗时患者的心血管状况评估对早期检测和预防高危人群的心脏衰竭至关重要。现在很多肿瘤科医生建议在癌症患者的治疗中,心脏科医师的参与是很有必要的。心脏疾病对癌症患者的影响不可小视,细致的心脏病学投入可以使癌症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得以延缓或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