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80%-90%的患者属于胰腺导管腺癌(PDAC),作为名副其实的“癌症之王”,胰腺癌确诊后的五年生存率仅有8%,并且这种癌症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还在上升。
胰腺癌起病隐匿,不容易被诊断,当出现明显症状时,疾病已经进展到中晚期,错过了手术切除的最佳时期,并可能发生肿瘤远处转移,可以说,越早发现胰腺癌,患者生存的可能性就越大。
目前胰腺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但在结果判读时,有时候并不容易将胰腺癌同其它胰腺良性疾病相区分。而且,除了胰腺癌高风险人群,一般人很少会进行胰腺检查,通过影像学检查来发现早期胰腺癌机会不大。
而从血液、尿液或粪便中获得胰腺癌特异的标志物,用来筛查、早期诊断胰腺癌,也不失为一条途径。只是这么多年过去,也只有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通过了FDA的批准,被应用于临床。不过,CA19-9更适合用在胰腺癌治疗以及术后复发监测,在早期诊断中准确性并不高,存在胰腺疾病、胆道感染、炎症或阻塞时,CA19-9也会升高。
峰回路转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众里寻它千百度,那线索却在粪便里,近期发表Gut上的一项研究有力地证明了粪便微生物组用于胰腺癌早期筛查的潜力,结合CA19-9检测,还能使预测准确性更上一层楼。
在研究的初期探索阶段,共招募了136名志愿者(西班牙队列),包括:57名新近诊断、未接受治疗的胰腺癌患者(25人处于癌症早期,32人处于癌症晚期),29名慢性胰腺炎患者,以及5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对照。
考虑到一些胰腺癌的风险因素,如吸烟、酒精摄入、肥胖和糖尿病都有可能对体内微生物组造成影响,在控制了上述因素的情况下,通过鸟枪宏基因组和16sRNA测序分析这些志愿者的唾液和粪便微生物组,研究人员发现:粪便微生物组比唾液微生物组能够更好地识别出胰腺癌患者。
在胰腺癌患者粪便微生物组中,有一些菌种的丰度明显增加,包括Veillonella atypica, Fusobacterium nucleatum/hwasookii, Alloscardovia omnicolens;而一些菌群则几近消失,例如:Romboutsia timonensis,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普拉梭菌), Bacteroides coprocola, Bifidobacterium bifidum(双歧杆菌), 普拉梭菌和双歧杆菌丰度减少是体内炎症存在的标志。
根据这些在癌症患者和非患者中差异存在的粪便菌群,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微生物组预测模型(Model-1)用来筛查出人群中的胰腺癌患者,在西班牙队列中,模型准确性可达到AUROC=0.84(AUROC=0.5相当于随机预测, AUROC=1则意味着预测准确率为100%)。
并且,当“粪菌验癌”结合血清CA19-9“血液验癌”,预测的准确性还能提高至AUROC=0.94!
更重要的是,不论是在胰腺癌早期患者还是晚期患者中,都能检测到这种粪便微生物组改变,这意味着在胰腺癌早期,粪便微生物组就已经发生变化,通过检测这种变化,我们就能够将那些处于胰腺癌早期的患者识别出来。
成果是喜人的,但仍需要“小心求证”——在别的样本中,粪便微生物组预测胰腺癌究竟可行不可行?
研究人员先是小范围地在一个76人的德国队列进行验证,这76人里有44名胰腺癌患者和32名健康人,样本处理方式和西班牙队列一致,粪便微生物组预测准确性AUROC=0.83,加上CA19-9后,预测准确性AUROC=0.91。
接下来,在一个综合了25项研究,包含5792名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涉及到疾病包括慢性胰腺炎、1型或2型糖尿病、结直肠癌、乳腺癌、肝脏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的大型公共肠道微生物组数据库中,研究人员再次进行验证,结果显示:
在一些肝脏疾病患者身上,“粪菌验癌”偶尔会出现假阳性,这可能是因为胰腺癌患者和肝病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组变化存在一部分相似性,比如普拉梭菌和双歧杆菌丰度减少,另一方面,不同的研究样本处理方法存在差异,也可能导致假阳性的出现(因为这些假阳性主要集中在两项研究中)。
当然,粪便微生物组的作用并不限于“粪菌验癌”,研究人员还发现胰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的微生物组特征与粪便中类似,提示着这些菌种可能参与了胰腺癌发病和进展,“我们相信,这些与胰腺癌相关的菌种也为疾病预防和治疗干预提供了切入点。”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揭示粪便微生物组在胰腺癌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代表着无创癌症检测又向前迈出一步,期待“粪菌验癌”成为肿瘤检测领域明日之星。
本文旨在介绍医学研究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参考。如需获得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就诊。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版权归属原创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正能量信息之目的,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