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过一篇短文,谈到肿瘤临床试验的入选标准要求“受试者预期生存期>3个月”的原因,但是也提到如何评估完全依赖于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其实不大可靠,最后也给出了一些可能预估受试者生存期的客观评分工具。具体见:
入排标准中要求“受试者预期生存期>3个月”,但是实际如何操作的问题,私下也跟其他同行讨论过。
有的同道说:研究者根据受试者的ECOG评分、器官功能等指标就可以大致判断了。
但我反问:既然通过ECOG评分、器官功能等指标就可以判断,入排标准其实对ECOG评分、器官功能都已经做了限定,那何必再罗列一条“预期寿命>3个月”,这样不是反而造成重复而且复杂化?
I期试验的目的是在II期试验进行疗效评估之前,评估毒性并确定新药或组合的最大耐受剂量。事实上,在接受此类研究的患者中,只有10-15%能从实验性治疗中获益。
选择合格的晚期肿瘤患者是早期临床试验的一个关键环节,以确保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在I期研究中,确定哪些患者可能从新药中获得明显的益处,对研究人员来说仍然是不确定的。
受试者往往在DLT评估期间(通常是研究的最初3至4周)因非药物相关事件而停止参与临床试验,他们参与此类研究常常获益很小或没有任何获益。这些受试者需要被替换,以便对安全性和毒性进行正式评估。因此,进行临床试验的成本会随着剂量递增决策的延误而无形中增加。
预期寿命超过3个月是I期试验中患者的主要合规性标准。然而,近15%的入选患者会在3个月内死亡。这凸显了入选标准的弱点,因为它是基于医生的主观评价。如今,需要更强大的工具来帮助调查者确定谁应该或不应该加入此类研究。
皇家马斯登医院的药物开发部门建立了一个预后评分(RMH评分)来评估这一隐患。该评分基于三个客观指标: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正常:0;>正常上限[ULN]:1),转移灶的数量(2处:0;>2处:1)和白蛋白水平(≥35g/L:0;<35克/升:1)。
根据这个分数,确定了两组病人来预测死亡风险:高风险病人(RMH评分2或3)和低风险病人(RMH评分0或1)。这个预后评分已经在几个队列中得到回顾性和前瞻性的验证,但研究人员仍未充分使用。
这些客观预后评分的使用效果如何呢?使用这些预后评分中的任何一个(RMH评分<2或 European 评分B<5 )来选择受试者,将使I期试验中与药物无关的90天死亡率降低50%。然而,这也是有代价的。这同时会使I期试验入组人数总体上减少20%,而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实际上会存活到90天以上。
同时,即使 PS评分=2的受试者,如果其RMH得分最低,90天的死亡率为0%。对于PS为 0-1的受试者,较高的RMH分数可以区分出一个90天死亡率为45%的亚组,而在 European 评分A(分数为6)和European 评分B(分数为6至7)中使用较高的分数可以识别出一个90天死亡率更高的患者亚组(60%至70%)。
有文献指出RMH的预后评分是在接受细胞毒性药物和靶向药物的受试者中得到了验证,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其提出了一个新的预后评分模型——The Gustave Roussy Immune Score (GRIm-Score),部分内容在ESMO和ASCO会议上展示过。
该评分标准包括三个指标:白蛋白血清水平(<35 g/l = 1分)、LDH(>ULN = 1分)和NLR(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6 = 1分)。
低分(0或1)的患者的中位OS为17个月(95%CI:13.76-20.24),而高分(2或3)的患者的中位OS为4个月(95%CI:1.93-6.1)(HR 2.94,95%C:1.87-4.64)。
本文来自:医药杂谈社 仅分享内容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