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随着肿瘤诊断治疗手段的进步,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很多肿瘤患者经过规范的治疗能够长期生存,而相当数量的肿瘤患者死于非肿瘤原因,如心血管疾病,由肿瘤治疗引起的心脏损伤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肿瘤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等综合应用提高了肿瘤的疗效,但这些治疗手段引起的心脏毒性也不可避免,心脏损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用药种类,剂量,周期,给药途径,是否合并放疗,患者是否有心血管病史等,那么,如何将治疗引起的心脏损伤降到最低呢?
常用的心肌标志物包括以下几种:肌红蛋白(Mb)、心肌肌钙蛋白I(cTn)、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几个指标各有优缺点。
在临床上常常联合检测,可使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增高,能早期诊断心肌损伤和微小心肌损伤,并且窗口期长,对于疾病早期没有及时检测心肌标志物的患者有重要的价值,能够随着疾病的进展或好转发生相应的变化,能够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且检测方便快捷,能较快的得到结果,由于其检测的创伤小,花费低,可以用于整个病程的监测。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应用能有效判断病情,使临床医生能快速给与处理,从而减少肿瘤患者心肌损伤引起的不良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