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度是人尽皆知的“毒妇”,《水浒传》里武大郎就是死于她之手,落得个遗臭万年。然而进入现代,她竟然开始了“洗白”之路,当起了救人的活菩萨,用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有奇效。她的名字叫砒霜,又称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电视剧里常说的“鹤顶红”。
一提到“鹤顶红”,大家脑海里第一想到的就是杀人灭口的毒药,但谁又能想到,以往常被用来杀人的毒药到现在反而成了治疗癌症的“解药”了呢?
而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呢?别急,您往下看。
01 杀人于无形的“鹤顶红”
砒霜,又叫“鹤顶红”,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现代科学研究显示,三氧化二砷进入人体后,会迅速破坏人体细胞的呼吸酶,使细胞无法获得氧气,进而导致细胞缺氧死亡,同时它还能刺激胃肠道粘膜,引起溃疡出血,亦可破坏血管、破坏肝脏,引起呼吸、循环双系统衰竭,进而引起死亡。
由于其无色无味,且因砒霜死亡的人,尸检也无法发现异常,因此常被作为杀人灭口的毒药。一提起砒霜,总是会让人闻风丧胆。但这一情况,在现代却发生了改变。
02 成功洗白的“亚砷酸”
在古代或者说是早些年代,砒霜曾被用于治疗昏睡症、肺结核、皮肤病等顽疾。而到了1973年,张亭栋等人明确以砒霜和微量轻粉构成的“癌灵1号”注射液对白血病的治疗作用,最早提出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概念。
直到1998年,《新英格兰杂志》报道了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和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他们发现,砒霜能够使体内早幼粒白细胞凋亡,从而使得白血球的生长恢复正常,进而治疗白血病,国际医学界开始广泛接受砒霜对白血病的治疗作用。
也正因此研究,2000年9月25日,三氧化二砷(砒霜)注射液获FDA批准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后于2016年11月经EMA批准联合维甲酸一线治疗新确诊中低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至此,砒霜成为了肿瘤治疗领域里的“抗癌明星”,开拓了肿瘤治疗的大门,开始应用于肝癌、前列腺癌、淋巴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癌症的临床实践中。
03 3项实验,确定亚砷酸对肝癌作用
早在1998年,南京解放军第81医院的秦叔逵院士就曾发表了关于《三氧化二砷诱导人肝细胞株凋亡的初步研究》,根据研究显示,三氧化二砷对于肝癌细胞株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提高、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
但这次试验仅仅是细胞层面试验,还远远没有什么说服力,只是给了秦院士一个研究方向,于是,他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并在2001年发布了研究结果:
2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经过亚砷酸注射液治疗以后,缓解率为13.8%,缓解时间为3~28个月(中位缓解时间为5个月),且治疗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太大影响,不良反应安全可控。
可以看出,无论是细胞实验还是临床试验,亚砷酸都展现出了对于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对中晚期原发性肝胆癌的总有效率达15.2%,疗效确切,且对于部分肝区疼痛的患者有显著的镇痛作用[2]。
而在另一项前瞻性、单臂、全国多中心的试验中,亚砷酸注射液的效果更为优异,此次试验纳入了112例晚期肝癌患者,在经过2个周期的亚砷酸注射液治疗以后,结果发现,在可评估的102例患者中,客观缓解率(DCR)达到了76.5%,中位生存期(mOS)为195天,中位疾病进展时间(mTTP)为97天,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治疗效果[3]。
也正因为这一步一步的权威性试验,亚砷酸注射液于2004年正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增加晚期肝癌适应症,成为了全球第一个获得国家药监部门批准用于治疗肝癌的化疗药物。此外,在2020版《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也已经将亚砷酸注射液作为肝癌的全身治疗方案之一[4]。
至此,砒霜正式洗白,摇身一变,成为了治疗肝癌的“亚砷酸注射液”,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以毒攻毒”吧。
总结
如果想要利用砒霜治疗,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