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不可怕,现在绝大部分病人都能治好!”
“肿瘤小,分期早,做完手术就可以放宽心了!”
“乳腺癌一复发转移就治不好了,何必再去医院折腾自己?”
“出现耐药的话,医生也无计可施!”
……
在乳腺癌病友群里,类似这样的声音并不罕见,也会让一些病友迷惘:乳腺癌到底是温和的还是凶恶的?好治还是难治?抗癌之路,究竟该如何行稳致远?
“无论是早期病人中常见的盲目乐观心态,还是复发转移病人容易产生的过度悲观情绪,都是抗癌的大忌,可能影响治疗方案、效果,甚至是病人人生之路的走向。”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乳腺癌单病种(内科)首席专家、内科主任医师王树森教授,在接受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守护她的美——2022乳癌大咖说》栏目采访时指出,对于乳腺癌,应寄希望于规范、系统的综合治疗,提倡采用多学科诊疗的思维进行抗癌。
早期治愈高达93%以上?有一个前提条件!
近年来,尽管乳腺癌的发病率升高了,而诊疗水平也呈现“水涨船高”的趋势,体现在乳腺癌的整体病死率在逐步下降。王树森援引最新的国外研究数据指出,一期乳腺癌五年生存率已经高达99%,二期为93%,三期为75%,而四期只有29%。
“早期治愈率如此之高,说明了乳腺癌诊疗进步的速度。但具体到每个人身上,我们一定不能被这样的数据所迷惑,误认为‘既然我是早期乳腺癌,百分百能被治好’。”王树森教授指出,必须认识到,如此之高的早期治愈率,是建立在科学规范的治疗基础上的,包括医生为病人制定建立在多学科诊疗基础上的综合治疗方案,病人能遵医嘱保质保量地完成全程治疗并定期复诊。
如果脱离这些“必选动作”而去侈谈“治愈”,犹如沙上建塔,往往会得到令人痛惜的结果。
不久前,王树森教授接诊了一位辗转就医的复发转移病人。这是一位HER2阳性病人,查出肿瘤时肿块还很小,分期也早。然而,在初诊的医院接受保乳手术之后,她误以为“早期乳腺癌做了手术就没事了”,又听说术后的放疗“对身体伤害大”,便没有遵医嘱完成后续治疗。病情刚一复发,她便向王树森教授求助,然而此时已出现多发性的骨转移和肺转移。
王树森教授回溯这位病人的病情和治疗经过时惋惜地发现,她其实有非常明确的靶向治疗和化疗的指征。但由于没有进行完整系统的综合治疗,她的预期结局从最早的可根治,一路下滑到难以治愈,只能以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
激素受体阳性的病人路女士(化名)则吞下了“半途而废”的苦果。早发现、早治疗,手术效果好……四十多岁的她一度以为自己彻底甩掉了乳腺癌,再也不用定期去医院。没想到,术后第四年肿瘤便复发了,并发生了远处转移。
“激素受体阳性的病人,做手术后需要进行至少持续五年的内分泌治疗。然而这位病人吃药仅仅半年多就停药了,这对病情的复发和远处转移,有非常直接的影响。”王树森教授说,对激素受体阳性病人来说,内分泌治疗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期甚至是非常早的“0期”的导管内癌病人,都需要进行内分泌治疗。如果肿瘤细胞没有被彻底的杀灭,“反扑”极可能会加速,力度也更猛烈。
从某种程度来说,抗癌治疗就像打扑克牌,病人的基本病情如分期、肿瘤的生物学特点等就是牌面。“如果抓到一副好牌,却因为出错牌,满盘皆输,那该有多么可惜!”王树森教授指出,乳腺癌分期为早期的病人,的确在治疗上占得先机,但如果因为盲目乐观,没有保质保量地完成规范治疗,导致病情复发转移,会更让人扼腕叹息。
复发转移后心态“别崩” 抗癌未必要下猛药
复发转移,是对病人心理的沉重打击,力度之大甚至超过第一次确诊乳腺癌时,病人容易出现悲观沮丧、畏惧治疗的情绪,甚至因心态“崩了”而放弃治疗。
“其实复发转移性乳腺病人真的不必过于悲观,虽然治疗难度很大,但视具体情况的不同,还是会有转机。”王树森教授指出,复发转移分为局部复发、区域复发和远处扩散三类,治疗复杂程度逐步升级。局部复发和区域复发,都有机会实现根治。例如保乳手术后或者乳腺癌的局部复发,有机会获得根治。而局部的胸壁复发,可以通过内科的治疗,转化为可手术的情况,依然存在治愈的机会。
对于远处扩散的病人,通过采用系统治疗加上局部治疗,也可获得较好的控制,甚至有机会转化为可治愈的类型。例如转移病灶较少的寡转移,得益于近年来药物治疗的进步,病人也会有长期生存的可能。“我有多个已经出现骨、肺、肝或脑转移的病人,通过治疗,目前存活10年以上,甚至有部分人是处于长期无瘤生存状态。”王树森教授表示,对复发转移病人来说,重要的是调整心态,保持求生的意志,获得恰当的治疗。
例如,对于出现广泛扩散“苗头”但还没有明显症状的病人,未必要“下猛药”。过强的抗肿瘤杀伤力可能伴随着较强烈的毒副反应,让病人的身体吃不消,甚至难以坚持抗癌治疗。
王树森教授主张,在“肿瘤杀不尽”的情况下,应该首选相对缓和的治疗,将肿瘤当成慢性病,徐徐图之,细水长流,通过控制肿瘤的蔓延,缓解症状,最终实现“带瘤生存”。
在药物的选择上,许多患者寄希望于靶向新药为自己“续命”。“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适应证,选用哪种药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新药的出现,并不代表经典靶向药物就不管用了。”王树森教授指出,与广谱药物不同,靶向药物定向攻击的“靶子”越来越小,而“战绩”可能更好。
以针对原癌基因HER2阳性的经典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帕托珠单抗等为例。从以往只有进口药,到如今国产曲妥珠单抗等生物类似药投入临床并纳入医保,为病人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进一步提升了靶向治疗的可及性。
靶向药物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来计算用量,由于患者的个体化差异以及受临床治疗中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药物用不完,造成浪费,或者需要对未用完的药物进行保存,避免污染,这些都会给病人带来不便。而随着一些小规格和多规格靶向药物的出现,如国产曲妥珠单抗的双规格剂型,临床用药也会更加方便。
多学科诊疗不是复杂病例的“专属权益”
作为最早步入精准治疗时代的肿瘤,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涵盖了外科、内分泌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康复、心理、营养、传统医药等辅助治疗手段。这些治疗手段如何排列组合,形成一套“抗癌组合拳”,既取决于病人的基本病情等因素,也受医生团队的眼界、经验和多学科协作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在很多人眼里,多学科诊疗(MDT)是复杂病例的“专属权益”,似乎只有病情足够棘手,才有必要让各个专科的专家坐在一起,打破门户之见,集思广益,寻找破局之法。实际上,在肿瘤诊疗尤其是乳腺癌领域,多学科诊疗模式或多学科的治疗思维,对于每个病例都是适用的。
“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与此同时,医学越来越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也意味着治疗更加需要多学科的参与,而内科无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王树森教授说,以中肿内科团队为例,除了掌握内科的专业知识,对于外科、放疗、病理、影像,甚至对病人的心理劝导、营养支持等知识,都需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才能正确判断治疗的走向,何时需要请“友军”协助,从而在病人治疗的每个重要“节点”上踩准节拍。
通常来说,开展乳腺癌MDT的医学中心,可以为病人提供更优化的治疗方案,有助于保证诊疗质量。从广东全省范围看,乳腺癌治疗的水平还存在地区差异。日前,广东省癌症中心(设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成立了乳腺癌诊疗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质控专委会”),汇集了 160位乳腺肿瘤的相关专家,堪称全省乳腺肿瘤诊疗领域的“最强班底”。作为双主委之一,王树森教授表示,“质控专委会”今后将致力于提升全省乳腺癌质控管理和诊治的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缩小区域差异。
本图文来自广州日报。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版权归属原创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正能量信息之目的,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