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健康100FUN》推出特别策划《非凡十年 健康中国》系列访谈,对话广东医学医疗界权威专家,请他们讲述在各自领域的奋斗历程和见证的发展变化,讲述广东卫健系统为广东、全国,乃至世界卫健事业、人民福祉贡献的广东智慧和广东力量。
本期嘉宾是:我院副院长、胆胰外科和肝移植学科带头人刘超教授。
十年砥砺 凝心聚力
医者仁心 点亮生命
他从业三十余年,由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岭南医学界的中流砥柱。三十多年来,他在无影灯下争分夺秒,以手术刀为“武器”,与“死神”搏斗。他在门诊、手术室、病房之间来回奔波,时刻将患者牵挂在心……
他说:“手术是外科医生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在充分认识疾病的解剖和病理生理特征,在不增加患者的并发症和费用的前提下,如何把手术做到极致,是我一生的追求目标。”
他不断思索肿瘤治疗的新思路,在探索的路上从未停歇。他就是我院刘超副院长。
肝门部胆管癌:早期症状隐匿 发现时往往已是晚期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发生于肝左、右管至肝总管这一狭小区域胆管的恶性肿瘤,占胆管癌的50%~60%,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唯一能治愈的手段。
肝门部胆管癌早期症状隐匿,往往到进展期才能获得诊断,且由于肝门部解剖结构复杂、肿瘤浸润性生长易侵犯门静脉及肝动脉等原因,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低,是一种治疗极为困难的恶性肿瘤。
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是王道
刘超教授表示,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是王道,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能够达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目的。
刘超教授介绍,肝门部胆管癌发病率较低,绝大多数患者是因“皮肤巩膜黄染和小便色黄”就诊发现患病。虽然肝门部胆管癌是一种恶性肿瘤,但该病的特点是肿瘤生长缓慢,较少发生远端转移。
因此,手术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手段,能否彻底切除肉眼以及显微镜下的肿瘤决定了术后长期效果的好坏。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目前国际上公认需要进行大范围的肝切除以保证手术的彻底性。大范围肝切除术后最大的风险是肝功能衰竭,这主要是由于手术时肝脏质量或储备功能较差以及剩余正常肝脏体积不足导致。术前减黄通过引流肝内淤积的胆汁,减轻其对肝脏的毒害作用,改善了肝脏的质量及储备功能。而术前患侧肝脏的门静脉栓塞(PVE)可以通过人为调整入肝门静脉血液的供应,造成健侧肝脏的增生、肥大。
两种手段联合实施可以保障大范围肝切除手术的安全性,降低了术后肝功能够衰竭的风险。
刘超教授结合多年的肝门部胆管癌临床诊治经验,提出了肝门部胆管癌治疗的“扫黄除恶、除恶务尽”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先清除黄疸,然后把肝“养大”,再进行手术切除。
刘超教授表示,目前,国际上胆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平均47%,我们国内还是20%左右,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肿瘤治疗:关注“肿瘤生态”要有全局观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
“肿瘤生态学说”的提出,将有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
“肿瘤生态学说”是我们中国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我院院长宋尔卫教授提出的医学理论,融入了我国传统医学整体系统论的哲学思想,目前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杂志,包括Cell和Nature旗下的综述性杂志发表多篇特色综述(feature review),论述该学说的著作也将在国内外出版,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传递中国医学家的声音。
学界认为,“肿瘤生态学说”的提出,标志着癌症治疗进入了第4次革命,基于“癌症是生态性疾病”,这些理论必将推动肿瘤免疫治疗快速进展,并催生靶向肿瘤生态系统治疗癌症的新思想和新策略。
第4次革命把癌症治疗的关注点从只关注肿瘤的“局部观”扩展到关注整个机体内环境的“全局观”,跳出框框,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分析和治疗癌症,不仅是以往大量实践的理论结晶,也将成为未来肿瘤“歼灭战”的风向标。
●专家简介●
刘 超
肝胆胰外科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我院副院长、胆胰外科和肝移植学科带头人。获中国和德国双医学博士学位,擅长肝门部胆管癌、巨大肝癌、胆囊癌、胰腺癌等肝胆胰疾患的外科治疗和肝移植,尤其擅长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复杂肝胆胰手术。目前担任广东省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第二届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第十八届委员会手术学组委员。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
本图文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版权归属原创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正能量信息之目的,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