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营销四大机会点
最好的市场空位在哪?
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向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创新药的日子日益红火,而仿制药的道路却越来越难。这也是大部分仿制药企业迫在眉睫的难题。
笔者认为,仿制药的营销虽说很难,但并非完全没有机会,问题在于相关企业能否发现机会、抓住机会。
从营销的角度看,仿制药有以下四个机会点,相关企业可以去发现并占领其中的某个机会点。
按创新药营销
原研药推广不力的品种,是仿制药学术营销的大好机会
一些仿制药确实需要按创新药的办法去做营销。对于任何药品而言,都需要有一段或长或短的市场培育期。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创新药并未在中国市场上市,或者虽然上市了,但并没有大力去推广,结果就是中国市场空白或者很小,潜在顾客对其认知十分欠缺。在这种情况下,该创新药的仿制药品牌上市,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率先去占领这个市场。而由于其市场的基础很小甚至为零,需要组建运营团队花巨资去开拓和培育市场。
举个案例。心脑血管的仿制药KLA获得批准上市。该药品的原研品牌药XNT曾进口到中国市场,但在市场几乎没有影响力,进口药品注册证到期后也未再注册。因此,KLA上市时成为独家产品。虽为仿制药,但是,由于中国医生及患者均不了解,故该品牌的营销完全按照创新药去实施。KLA开展了大规模的学术推广,后来还补充进行了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研究。营销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历史最高年销售额多年超过20亿元(按终端售价计算,人民币)。
再举一个例子。一种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仿制药FNA上市,其原研品牌药AP此前已在中国上市。但是,AP的营销过于保守,只覆盖了极少数医院。FNA上市后,完全按照创新药的方式去做营销,无论渠道开拓还是学术推广,力度均远超AP。结果,在FNA的带动下,该氨基酸品种的市场规模由之前的数百万元扩展到4.5亿元,FNA的市场份额达到90%以上。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个药品,无论是原研品牌还是仿制品牌,总需要有某个品牌或多个品牌去开拓市场。如果没有品牌愿意“牺牲”去做“拓荒牛”,那么这个市场就不会很大甚至会消失。
最显而易见的机会
“天赐良机”的集采大背景下,除了报价策略,仍需打造品牌
无论是国家级的集中带量采购,还是多区域联合采购,或是省级带量采购,无论是独家中选还是多家中选,当前的政策性市场(即低价中选的集中带量采购市场)是医药新规带给仿制药品牌的一次“天赐良机”。
对于大多数仿制药品牌而言,努力抓住这个机会是常识。而能否抓得住抓得到,则是能力问题而非策略问题。如何能以较优的价格中选,即所谓的报价策略,献计献策者众,本文不再赘述。
笔者想提醒的是,低价中选只是销售策略,并非品牌打造之道。只销售产品而不去打造品牌,一旦后续未能在集采降价的竞争中获胜,则销量全无。
抢占某个特性
植入两个常用特性:或“低价”品牌,或“领导品牌”
在大多数情况下,仿制药本身是无需做学术推广的,因为原研药品已经或基本完成了市场的培育工作。因此,准确地说,仿制药是从原研药的市场里去抢市场,分一杯羹,并不是培育新的市场。当然,由于仿制药的价格悬崖,有可能吸引那些既往因为支付能力不足而被牺牲掉的市场,从而带来一定的增量。
另一方面,仿制药的各个品牌之间,仿制药品牌和原研药品牌之间,从理论上说,质量、疗效及安全性应该是相同的,属于标准的“同质化”产品,不同的只是品牌。这是仿制药替代或国产药品替代的科学基础。此时的仿制药营销,核心工作不是介绍产品的用法、用量等纯学术性内容,而是各品牌之间的区隔,即告诉潜在顾客一个打动其购买的理由。
此时的仿制药营销,如果想从产品本身找到卖点或者优势,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换言之,从物理特性的角度寻找差异化是不可能的。例如,宣传某个仿制药品牌的疗效更好,或者副作用更少,这样的宣传只能是自说自话,因为顾客不会相信仿制药品牌比原研品牌更好,最多是接近或者相同;并且如果这样宣传,也违背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一致性”。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还有诸多市场特性可使仿制药品牌获得某种差异化优势,吸引相应的顾客。就仿制药品牌而言,有以下两个常用的特性有助于建立品牌的差异化。
①“理性消费者的选择”牌
其实,“理性消费者的选择”是低价品牌的一种更委婉更体面的说法。类似于沃尔玛的“天天平价”,但与有的企业宣传的“高性价比”不同。
“高性价比”通常意味着相同单位数量的药品价格最低,一旦不是价格最低,即违背了高性价比,涉嫌虚假宣传。而理性消费者虽然强调价格低,但不一定最低。对于已经低价中选的仿制药品牌,还应该在企业内部继续做好成本管控,对外宣传自己的品牌定位,让更多的潜在顾客认识和记住自己的品牌特性。
而医药电商的快速发展、医院药品处方的放开等,都有助于制药企业解决渠道问题和处方的来源问题,从而拥有服务全国市场的能力。其中,确立某药品品牌的定位仍是关键点,要利用各种有效工具(媒介)传播相应的品牌定位信息。只有占领了顾客心智,才能真正占领市场。
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即使是全国集中带量采购的中选品种(品牌),患者也拥有不购买的权力,或者不在医疗机构购买,去网上药店购买该品种的其他心仪品牌。
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原研品牌药已经把价格压低到地板价,这类仿制药品牌就不宜再去抢占“低价”这个特性。
一言以蔽之,“低价”这个特性,是大多数仿制药品牌应该抢占的特性。不仅是事实上的价格低,更要把“实惠”的信息植入潜在顾客的大脑。
②“领导地位或领先地位”牌
有些仿制药品牌营销多年,已经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这类品牌一定要好好珍惜和充分利用既往的成果。拥有领导地位的品牌,更容易被消费者选择。
虽然都是通过了一致性评价的品牌,但顾客还是会比较到底哪个品牌更好。而多数人会购买销量大的品牌,认为更好、更让人放心。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举个案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线药物通用名为ADP,有原研品牌药ZPL、国产仿制品牌药OLN和XM。市场格局相当稳定,原研药ZPL价格较高,市场份额(金额)约占40%,仿制的OLN价格较低,市场份额(金额)约55%,市场培养得也十分成熟,品种年销售规模约25亿元。后来,印度的仿制药品牌ALZ进入中国市场。虽然ALZ找了最强的区域营销团队,却未能给医院和医生提供一个体面的选择理由,因此销售停滞不前。
此后,该印度厂家请专业人士策划,找到了该品牌的市场优势,即该品牌在美国为首仿品牌(仅次于ZPL的第二个上市品牌),且在全球12个国家上市,服务35亿人口。在提炼出“ALZ、全球第二的ADP”的定位和卖点后,销售迅速改观,第三年的年销售金额即达6亿元人民币。
传统营销模式
“换汤不换药”?“带金”传统模式正走向终结
迄今为止,依然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药品尤其是院内销售使用的处方药,离不了“带金”这个传统。一些所谓的学术推广转型“换汤不换药”,只是换了个体面的“马甲”而已。
而单纯从营销的角度看,此模式可谓“中间利益驱动”模式。区域代理商、医药代表、医生、药剂科等各个环节,合理分配利益即可。换言之,在该模式下,真正的药品消费者处于无权选择的完全被动地位。因此,该模式的生命力完全取决于各种市场条件的变化。一旦相应的条件缺失,则模式自动走向终结。
结语<<<
综上所述,仿制药的营销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全面分析市场环境、竞争格局、自身状况、企业资源等,从中找到最佳的市场空位,并集中力量率先去占领这个最佳位置。即使有幸在集采中以低价中选,依然不能松懈,还需继续努力,将自己的品牌打造成为理性消费者的首选品牌。
众多的仿制药品牌必然会在大浪淘沙后,剩者为王。这些生存下来的品牌,将成为某个品种及其特性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