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三五”规划收官、制定“十四五”规划宏伟蓝图的重要时期。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医药产业具有消费及科技属性,符合内循环产业逻辑。而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仅对医药防护有短期影响,对医药产业的健康影响同样深远。疫情提高了变革速度,但不会改变改革的根本走向。在此背景下,医药流通企业更需要加快转型、扩大规模,掌控生存、顺畅供应,为上下游企业服务。
政策影响力
新医改以来,医药政策开启变革之路,给流通企业带来重要影响的政策不胜枚举。
例如,七部委联合印发并推进的药品价格改革,取消药品政府定价,通过带量采购大幅度降低药价,最终探索建立医保支付标准。又如医保支付制度改革,通过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DRG付费等改革,扭转医疗机构运营观念。而“两票制”的施行,使得大批流通企业转型升级,减少了药品流通环节,也促使药品流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
在医联体、医共体的探索中,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设置了专门部门承担医联体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价格管理、资产管理、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工作,逐步实现医联体内财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统筹运营。同时,加强医联体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加强医联体内药品、耗材供应保障,在医联体内推进长期处方、延伸处方,逐步统一药品耗材管理平台,实现用药目录衔接、采购数据共享、处方自由流动、一体化配送支付,同质化药学服务。
发展趋势与机遇
在近10年政策探索改革下,药品流通企业必须充分了解政策变化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的趋势,在充分看到潜在危机的同时能够看到其中潜在机遇并及时抓住付诸行动。
首先,药品销售市场总额必然下降。一是辅助用药、慢病药品、中药注射剂等三类药品面临较大调整;二是独占鳌头的拳头产品会发生剧烈震荡,依靠个别品种抢占市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其次,药品营销方式多元化。在取消带金销售后,应该积极创新营销方式,京东健康、阿斯利康等众多企业都在积极布局。药品营销应该更多转向为客户服务。服务要面向医生、面向基层、面向患者,积极帮助其解决问题,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组建自己的专业人才支持团队。
医药企业应该如何顺应政策调整?
一方面,应该更多关注市场主体的需求并满足其需求。如巩固大医院;集中精力发展医联体或医共体牵头医院;以慢病防治为主发展基层和患者群体;且不可忽视社会办医疗机构。
另一方面,应该注重现代物流配送甚至转型为现代物流企业。随着“两票制”乃至“一票制”的到来,有人担心药品批发企业失去了对药品流通的掌控权,并纠缠于“药品批发企业变成了物流企业”的痛苦,觉得看不到药品批发企业的未来。但笔者认为,药品批发企业同样可以适应形势转型做物流,对于传统的药品批发企业,这也是发展的机遇。
再有,应该积极推进“互联网+药品流通”,提前为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疗布局。政策是以满足群众安全便捷用药需求为中心,积极发挥“互联网+药品流通”在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促进信息公开、打破垄断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因此,可引导“互联网+药品流通”规范发展,支持药品流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新兴业态;规范营销行为,同时积极尽早重塑员工队伍,适应新业态。
最后,应该高度重视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既要考虑医保目录内药品,也要重视医保目录外药品市场;既要重视医院营销,更应该重视药品零售市场。鼓励药品流通企业批发零售一体化经营。推进零售药店分级分类管理,提高零售连锁率。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参与国际药品采购和营销网络建设。规范零售药店互联网零售服务,推广“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新型配送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依托现有信息系统,开展药师网上处方审核、合理用药指导等药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