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新冠疫情给世界带了一场考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冲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医药行业面临新挑战。
记者从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主办的“CPhI & P-MEC China2020”筹备会上获得的数据显示,在困境中,中国医药企业积极应对,主动适应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调整。上半年,西药进出口额达456.9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4%。其中,出口额236.40亿美元增长13.13%,进口额220.53亿美元增长5.65%。
需要关注的是,西药出口企业也在不断增加。医保商会数据显示,上半年经营西药出口的企业11920家,同比增加了831家。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西药部副主任荣嫡介绍:“从企业性质来看,民营企业在西药出口中贡献较大,占总出口额的84%,其次为三资企业占12%,国有企业为4%。”
针对后疫情时代的出口形势,荣嫡表示,虽然短期受疫情影响外部风险加大、坏账风险陡增、国际物流运力减少及成本增加、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但长期看全球医药产业格局在重塑,非常有利于国内医药企业走出去,为提高我国医药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带来了契机。
西药原料进口额下降
医保商会数据显示,上半年出口情况仍然集中在三大类别:西药原料占77.96%,涨幅6.85%;西成药占10.24%,涨幅22.75%;生化药和生物制品占11.8%,涨幅较大为66.45%。而从三大进口类别来看,西药原料药有所下降,降幅为13.09%;西成药、生化药和生物制品略有上涨,分别为16.31%和6.99%。
另外,受新冠疫情影响,抗疫相关产品增值显著,上半年我国部分原料药品类出口涨幅较大,地塞米松同比增长47%,扑热息痛同比增长37%,头孢曲松同比增长25%,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分别同比增长27%、24%、22%。维生素类涨幅非常大,维生素B12同比增长154%。
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格局发生较大变化,中国医药企业在产品质量控制、研发创新方面显著提升,部分制剂产品质量与国外大型药企相当。越来越多的国内药企致力于欧美发达市场开拓,推进产品商业化,已获得更大利润,中国制药企业也抓住了全球药品外包生产和外购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机遇。荣嫡认为:“产品质量提升也是促进出口发展的重要原因。”
荣嫡指出,十年来,众多龙头制药企业制定国际化战略,获得国际注册认证数量逐步增多,通过广泛产品组合布局国际市场,逐渐成为制剂出口的主要力量。近几年,国内政策环境变化迫使更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拓展国际市场意愿增强了中国医药监管制度日趋国际化,诸多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中外医药资源整合趋势日益明显。
欧美市场增幅较大
医保商会数据显示,上半年出口市场中,美国、欧盟增幅较大。其中,美国出口额3.67亿美元,同比增长94%,为制剂第一大出口国,出口占比15%。目前,出口企业中已经获得美国ANDA号约400个,其中已经实现上市销售的超过100个,本土企业出口占90%,增幅显著的企业包括南京健友、上海合全、宜昌人福、海南普利、正大天晴、东阳光药业等。
欧盟出口额5.5亿美元,同比增长26%,对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出口增幅大于50%,本土企业主要以委托加工出口为主,占比50%,通过欧盟GMP认证的场地超过300个,主要代表企业为深圳天道、山东齐鲁、华海药业、瑞阳制药、深圳致君等。
而从生化药和生物制品出口额来看,上半年涨幅较大,出口额为27.9亿美元,同比增长66.45%,主要集中在新冠检测试剂、肝素产品、酶及辅酶、人用疫苗、重组人胰岛素。
荣嫡提示:“中国企业一定要关注到疫情催生的外部风险,谨慎开发客户,严谨核对合同,可以利用锁汇、信保等手段积极防范规避,也可以充分利用权威渠道和线上平台。”
全球医药产业格局重塑。欧盟正在积极探讨保障供应链稳定问题,环境、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委员会(ENVI)通过了解决欧盟药品短缺问题的草案报告;印度也在多管齐下减轻对我国的依赖,推出多项产业扶持规划、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不断提高贸易投资壁垒;美国开始多措并举,推动制药业回流,例如出台法案、提供资金、招标储备、签署行政令等。
荣嫡透露,为了帮助更多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站位,PhI & P-MEC China2020将如期举行,展会将以线上线下深入融合的方式,创造切实有效的海外链接和商机。
当下各国保障医药供应链建立有利于我国医药企业走出去。荣嫡指出,短期看,因防疫抗疫需求,全球加大对中国医药供应链的依赖,长期看,随着各国鼓励政策出台,国际竞争将加剧,中国企业一定要拓展多元化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市场开拓和海外渠道建设。她建议:“中国企业一定要抱团出海,打出差异化产品‘组合拳’。同时,深挖国内市场潜力,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