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产业链安全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新一轮全球化风潮以来,基本形成了与所在国技术和经济实力相匹配的产业链互惠格局。在医药产业,新兴国家以低劳动成本和低技术含量出口低附加值原料药,而如印度这样的制药大国,将从中国进口的原料药粗品加工成精品原料药或制剂销往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只发展制药新技术、新科学以及少数原创型新药,依靠从全球收取专利费、知识产权费攫取高额利润。
新冠疫情大流行以来,发达国家以及制药强国出现少数与疫情直接相关原料药供应暂时中断和涨价的现象,引发相关方对药品短缺的担忧。一些全球大牌媒体也称疫情导致的供应链断裂和各国出口限制提高了区域国家的产业链危机感。种种迹象都表明一种趋势,全球产业链重组不可避免。
即使抛开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和某些国家的疯狂举措,中国医药产业链的安全也是关乎产业长治久安的战略性考量。从更长的历史周期看,为中国百姓健康和实现“健康中国”远景目标的需要,医药产业必须重新思考国际化和产业链安全的关系。
这里要重点考虑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原创新药、首仿新药、独家品种、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以及其他短时间内无法替代药品、医疗器械及关键耗材的产业链安全。二是原料药出口虽然通过印度和欧洲进入美国是过去的主流模式,但现在看也面临风险。三是全球性产业链向区域性产业链过渡是可以预见的趋势,这种趋势下,本土药企如何应对?
存在不确定性的是,部分发达国家依靠行政命令改变产业供应链的做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战胜企业自主布局产业链的趋势?市场的力量和理性的力量在产业长期发展中占有怎样的地位?这些都是本土药企在当下特殊的时代和逆全球化背景下必须思考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