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增长靠什么?
药物经济学作用漫谈
卫生与卫生保健的经济价值,一开始并不是那么那么突出。在从原始人、狩猎者到农耕时代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直到距今一千年左右的高级农业社会,农业技术革命的全球性扩展才使得人均每日能量消耗达到6500千卡,人口寿命和数量从而得以显著增长。而工业革命之后,随着人类对能量控制能力的现象级增长,现在人均每日能耗已是工业社会初期的十多倍,人类的寿命和数量亦呈现爆炸式增长。
当人类普遍解决温饱和营养问题之后,开始继续思考当初那一命题:未来人口寿命和数量增长靠什么?由此,卫生与卫生保健开始逐渐进入国家和公众的视野。
药物是凸显经济效益的典型
药物作为医疗卫生的典型代表,成为最受关注的对象。抗生素类药物是凸显药物经济效益的典型代表,也承担了教育国家和公众的历史责任。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使肺炎、脑膜炎、产褥热、败血症、结核、战伤感染、痢疾等导致婴儿和成年人死亡的常见疾病得以有效治疗。寿命的延长,为国家提供更多有经验的成熟劳动力,从而为国家带来更多的财富。有学者估计,在1900-1975年,美国的医学研究通过减少患病率与死亡率,为社会节约了三分之一的成本。而这些成本,将会更多地转化为国家财富的增长。
然而,医疗卫生保健的投资对社会财富增长的贡献有多大,又是一个历史性难题。甚至有人还持有传统的观点——医疗卫生事业是负担而不是有经济效益的投资。历史已证实这一观点,即工业增长将改善人群的整体营养状况。而普遍的温饱是实现健康的首要方式,这一观点在较不发达的国家或许仍然成立。但当今中国已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脱贫攻坚战也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在这个时期增加对医疗卫生的公共投资,既可以带动社会投资,又可以促进健康消费,并且在医疗企业实力提升之后还可以增加出口,从而推动三者同步增长。
再从国家竞争力角度,药物还不仅仅是本经济账。土地、人口和技术是国家赖以生存的三大柱石。其中,人口和技术又是土地实现集约化利用的基本条件。在技术发展方面,中国正在通过推动5G、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争夺新的信息技术革命高地。而在人口发展方面,似乎不太乐观,因为前沿医疗技术几乎都被其他发达国家所掌握。这不仅导致了国家财富在一定程度上的流失,甚至可能影响未来国家战略安全。在中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之后,保存或延缓健康劳动力数量尤其是技术人才数量减少的趋势,将成为留存并发展国家财富的关键所在。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什么药物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问题,还涉及公平、正义等伦理问题。同样一笔钱,花到A类患者群更好,还是B类患者群更好;是花到甲地区更好,还是乙地区更好;同时出这笔钱的人群对这笔钱二次分配的话语权,又应当如何均衡;甚至投资到科技或房地产领域,是否可以产生更多价值。药物经济学通过成本-效益、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用的分析,为我们回答了大部分问题。
现代药物经济学评价体系,是建立在社会医疗卫生支出占比大、制药行业规模大利润高的社会基础上的,所以更多站在社会和国家角度,关注于药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以限制制药行业的过度趋利。而经济学对资源的认知是均衡的,即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化再生予以一体考虑,方可最大限度创造、转化和实现价值。
中国药物经济学发展紧贴国情
当前中国制药行业的情况,与药物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显然有所出入。药物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而不是技术。历史也在不断提醒我们,技术不分国界,但经济学适用之理论却是分国界的。也就是说,真理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理论框架下的药物经济学体系引入中国,我们应当谨慎待之。
中国的药物经济学发展,应当更多回归中国经济现状——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我们一方面需要淘汰落后技术和过剩的产能,另一方面还需要从供给侧发力升级,找准中国药企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创建一个鼓励创新创造和拓展对外贸易、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的新型药物经济学,是药物经济学中国化的必由之路。
总的来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药物的经济价值从来没有像现代社会这样突出。而随着现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药物更是成为国家间战略竞争的高地。药物经济学在中国的历史作用,也将突破既往的成本思维,注入更多的创新思维,从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