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的法律网越织越密。
近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新《药品管理法》确定,“一物一码、一码同追”实现药品最小包装单元可追溯、可核查。国家药监局正在建立追溯协同平台、追溯监管平台,并将发布系列追溯的技术标准,以使相关部门有统一的追溯标准和规范,落实各方责任,最终实现全品种、全过程来源可查、去向可追。次日,国家药监局公布《药品追溯系统基本技术要求》《疫苗追溯数据交换基本技术要求》等信息化标准。此前发布的《关于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更是提出,按药品剂型、类别分步推进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
目标很明确,即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药品追溯系统,及时准确记录、保存药品追溯数据,形成互联互通药品追溯数据链。换言之,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关键在赋码和扫码
截至目前,药品溯源平台主要有阿里健康的“码上放心”及爱创科技的“linklink”等第三方技术公司和哈药等知名药企自建追溯平台这两种形式。不过,目前的溯源平台主要是面对成品西药和中成药,而对中药材、原料药的溯源并无涉及,这对实现“全品种、全过程”可追溯提出了新要求。
在整个供销体系中,流通环节更是复杂多变。河北省日前发文要求全省药品批发企业和零售连锁企业9月15日前全部加入河北省药品追溯系统。中国医药商业领域大咖武滨告诉记者,“新药法要求企业自建追溯体系且数据互联互通是较符合实际的。其实国际通行的追溯技术标准就几种,关键是赋码和扫码,且不设排他性的标准。”
他解释称,追溯方式由企业自己决定是国际通行的做法。药品从研发开始就会在药品审批机构自动生成初始码,随后在不同的环节再增加相关的内容,不管是条形码或二维码都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自己决定使用哪一种。所谓“自己的孩子自己抱”,自己的产品能做到全过程跟踪即可,且这种不设排他的做法不会增加企业成本。
更何况,物联网将促进供应链体系内的资源整合。云南佳能达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耿晓芬表示,“未来多仓协同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特征,不过,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法、运营技术,使仓储物流环节降本增效是难题。”
对此,武滨认为,完善追溯体系的影响远不止如此。从流通环节看,现代流通企业的核心价值是参与医疗服务、保险服务和消费者服务生态系统的价值发现者和价值提供者。“平时流通环节的定位被低估,这些跟多年来一直把药品流通环节视为搬运工有关。事实上,美国的麦克森、WBA、ESI都是从事商业保险PBM业务的核心企业,国内目前还没有开展这项业务,但将来会越来越多。现在国内商业保险业务已开始测试中,这将改变整个供销体系。”
数据整合精准“治堵”
从立法的角度看,药品追溯体系的健全,能否在“生产、流通与使用”这个三角链中挖掘新价值考验着业界的悟性与智慧。企业是落实追溯主体责任人,从源头实现对药品各级包装单元的唯一标识,分步实施一物一码的药品序列化管理,可以说意义深远。
“这对三医联动有积极影响。”国内某大型制药企业负责人王庆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药品追溯系统的建立,既可让监管机构精准定位药品流向,追踪末端的消费者在哪里使用;另一方面,全程数据追踪可形成药品大数据,有助于药品打假。通过终端扫码,收集消费者信息,后台自动分析消费群体属性,可直观显示重点市场、消费群体集中区域,针对消费者需求,定制开发新产品。
事实上,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下,“一物一码”数据整合将消费者、企业、渠道三者连接起来。企业为产品附上唯一的“身份证”,不仅便于实现营销活动,还可以实现防伪溯源等功能。
当前,企业对防伪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王庆刚坦言,“药品价格体系是企业流通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一物一码的应用是企业解决窜货问题的有效途径。企业可通过营销情况及市场状况实现对产品大数据追踪,并实现二次营销。”
当然,要做到精准也非易事。如当前中药材溯源平台欠缺的原因主要是中药材原料药市场具有小规模、分散化、难监管等特点,导致溯源技术开发难、应用落地难。“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看似简单,但需要PBM机构提供专业化的处方数据实时审核、处方配送、平台结算、药品追溯和客户服务等,这其中,药厂一方面要联通医院端进行合理用药审核,另一方面切入药品流通供应端,实现进销存药品追溯。”
专家称,数据挖掘的红利方兴未艾,数据互联互通让企业精准查漏补缺成为大概率事件,进而让供销价值提振、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