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市场有多火?且不说国内多个保健、营养相关协会近年纷纷成立益生菌相关分会,仅是汤臣倍健,去年就用34.1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当时所有者权益账面值约1亿元人民币的澳洲益生菌企业Life-SpaceGroup Pty Ltd(LSG),便是这个市场红火的佐证。
虚火还是旺火?
伴随国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以及群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内消费群体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由此衍生了巨大的健康市场需求。随着功效逐渐被人了解,益生菌市场也迎来良好发展时机。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益生菌产品涵盖了发酵乳品、乳饮料、休闲零食、膳食补充剂、日化用品及动物饲料等多个领域,品类丰富。相关行业调研报告显示,从应用角度出发,全球益生菌下游产品大体可分为功能性食品(85.9%)、保健食品与药品(8.6%)和益生菌原料(5.6%)三大类。其中,保健食品及药品包括益生菌奶粉、各类益生菌粉冲剂、整肠产品、促消化药物。
从国际膳食补充剂各品类份额增长率排名看,2012-2017年,国际益生菌补充剂在各品类中以第一或第二名的速度增长。到2022年,全球益生菌补充剂销售额将比2017年增长37%,年增长符合率达到7.0%,市场价值可达88亿美元。国内药店和电商渠道Top20的产品品类中,益生菌的增长率与国际整体趋势一致。
来自庶正康讯的国内益生菌保健食品剂型分布数据显示,传统的粉剂仍然是国内益生菌保健食品批文剂型数量最多的,其次是硬胶囊。分析人士指出,这是由于在现有的工艺水平条件下,作为干粉制剂的产品,益生菌的活性和稳定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
上市人士进一步指出,实际上,中国的益生菌市场增长量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具有很大潜力。全球排名前列的益生菌原料供应商杜邦营养与健康2017年曾针对消费者做过一项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一、二、三线城市,益生菌的认知率达72%,益生菌食品饮料的认知率达70%,而膳食补充剂领域的认知率仅为20%。
欧睿国际的一项调查表明,50%的中国消费者都对益生菌产品有消费需求,然而仅有11%的消费者会购买益生菌产品——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对益生菌产品认知仍然不足。换言之,随着消费者对益生菌认知的提升,产业发展前景将更乐观。
行业龙头企业发展数据也反映出类似的趋势。比如在国内电商及各渠道曝光度极高的健合(H&H)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其2018年中期报告显示,报告期间,录得益生菌补充品收入约5.54亿元,与2017年同期约3.38亿元相比大幅增长64.0%。分析认为,其增长主要是由于中国消费者对益生菌健康裨益认识的提高,配以企业有效的推广方式,从而引发市场对益生菌需求的增长。
海外借网跃迁
“对比发展已有一段时日的发达国家,目前国内益生菌行业发展仍然相对分散。”有不愿具名的行业观察者告诉记者,行业厘清还需要一定时间。
仙乐健康研发中心产品研发部总监甘聃早前指出,随着行业的发展,益生菌膳食补充剂的各个环节,从科学研究、菌粉供应到品牌推广,消费者认知都有较快的提升。但目前国内产品较多,仍追求多菌株和高活菌添加,少关注存活活菌数以及量效关系,剂型应用和产品生产是整个产业链条的痛点。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购消费的盛行,海外健康食品厂商能够通过海外购等方式接触中国消费者。国内消费者亦逐步认识到健康食品在国外的价格并不昂贵,只是大众消费品;另一方面,普通大众对健康食品的接受度和需求量也随着健康食品消费者教育的深入和保健知识的普及而提升。借力海外资源,成为不少企业的优选项。例如,《关于收购Life-Space Group Pty Ltd 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披露,收购除了将补足汤臣倍健在益生菌产品线的布局,丰富上市公司现有产品线外,收购完成后,还将通过已有的营销渠道,帮助 Life-Space 快速进入实体店面渠道,扩大知名度和销售。整合LSG后,将提高双方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增加交叉销售机会,促进业绩增长。
不过,对于业内颇为兴奋的益生菌研究进展,有临床医生提醒,国人消费应理性。按照WHO给出的定义,益生菌是指摄入足够数量时,能够对宿主(动物、人体)健康带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目前研究能证明益生菌有明确治疗效果的,仅在预防和治疗儿童期感染性腹泻、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方面,自行用益生菌产品代替OTC药品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