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中药注射剂说明书
掐准再评价要点,升级已上市品种
日前,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对蟾酥注射液药品说明书警示语、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项进行修订,明确新生儿、婴幼儿禁用。笔者梳理发现,一段时间以来,主管部门先后发布公告,要求对近40个中药注射剂品种药品说明书安全性内容进行修订,占中药注射剂总数的27%。这些品种属于原地方审批上市的品种,或同一注册审批后改剂型的品种,主管部门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结果以及可能的临床用药风险,对相关品种说明书安全性内容作出修改决定。
查阅蟾酥注射液的功能与主治,为清热解毒,用于急性、慢性化脓性感染,属抗肿瘤辅助用药。该品种的功能与主治定位应当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为上世纪80年代地方所审批的药品,1998年收入国家药品《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十七册)》。虽然2013年曾经对该品种标准进行了修订,限定只能使用来源于中华大蟾酥的蟾酥投料,取消了原标准中使用的辅料无水亚硫酸钠、氯化钠、苯甲醇,增加了杂质控制、毒性检查、指纹图谱鉴别等,改变了含量测定指标成分,但制备方法尚无本质改变。经检索知网,在近40年的时间跨度中,发表的该品种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胰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预防肺癌术后感染、创面感染、肺炎的临床报告并不多见,且均为联合用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医保报销药品目录未收录该品种,个别省则在本省的医保报销药品目录中有所增补。鉴于此,尽管全国只有两家药品生产企业具有该药品批准文号,但未形成具有临床影响力的大品种。
直面政策规范
按照当前药品注册政策及调整趋势,今后再批出蟾酥注射液类似品种的可能性或小,包括中成药在内的已上市药品再评价终会成为现实,并非仅仅限于安全性评价。
《关于修订蟾酥注射液说明书的公告》要求,临床医师应当仔细阅读上述药品说明书的修订内容,在选择用药时应当根据新修订说明书进行充分的效益/风险分析;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用药前应当仔细阅读上述药品说明书。
就目前该品种药品说明书而言,不足以通过阅读药品说明书达到知情和合理用药的目的。因此,蟾酥注射液和许多中成药品种一样面临紧迫和严格的再评价要求。基本药物目录调整、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临床控费与合理用药管理的实施,都可能以企业主体责任为由要求企业提供相应资料,否则将被临床边缘化。
掐准再评价要点
目前为止,在6100余个中成药处方中,经典名方所占比例不足10%,充分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仍以蟾酥注射液为例,蟾酥药材功能与主治为: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含有蟾酥且有癌症适应症的品种仅有两个,其中抗癌平丸为复方制剂,抗癌平丸功能与主治为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用于热毒瘀血壅滞肠胃而致的胃癌、食道癌、贲门癌、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蟾酥注射液则用于急性、慢性化脓性感染,为抗肿瘤辅助用药。如果认为肿瘤病因为一种“毒”,蟾酥具有解毒功能是其依据,则应当对肿瘤的“毒”进行特定性解释,否则应以试验研究资料证明其抗肿瘤的辅助作用。
另外,应高度重视蟾酥的产地加工。
《中国药典》规定蟾酥产地加工为将捕捉的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和皮肤腺的白色浆液,加工并干燥,蟾酥药材标准控制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含量。就生产该品种注射液而言,为什么非要在产地进行干燥而不能直接收集取出的分泌物冻干后入药呢?据了解,产地加工过程可能加入或接触其他物质,因此规定“加工、干燥”的说法可能产生多解,作为生产注射剂的中药材,控制应当前移。
此外,还应当重视制备方法的再评价。
蟾酥注射液主要制备方法是加注射用水10倍,研磨,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75%,冷藏、滤过、回收乙醇,加入辅料、加注射水至规定量。注射液含量控制项目为蟾毒灵、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为1.0~5.0μg/ml,按所投药材量计算,以上成分的转移率不到5%,如果检测成分是有效成分,则应当进一步提高转移率。
实际上,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是已上市药品再评价的重中之重。肿瘤或癌症有上百种,加上分型、分期会更多,化脓性感染临床诊断与治疗也非常复杂。加上联合治疗,蟾酥注射液说明书中的用量、疗程等信息还需再细化,以便于临床作出科学选择。再评价就是弥补上市前研究不足的有效渠道,也是已上市药品必须持续的功课。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对已上市中成药同样适用。部分药品生产企业与其深陷中医药是否科学之争的漩涡,不如通过做好自身品种的再评价,实现品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