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打败阿里的一定是大健康产业。”
马云近日的一番新论调,再次把资本“饥饿”的眼球吸引到大健康领域。或许是认同这一判断,王健林1月15日提出万达全面进军大健康产业,并明确了万达大健康将以顶级医院为核心,综合医药、康养、商业、培训多种产业为一体,走创新健康产业新模式。
是什么让商界大佬如此加持健康领域?
1月15日,《大健康产业蓝皮书: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人口结构变化对健康事业发展提出新挑战。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55亿人,占总人口的17.8%左右。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对于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的刚需日益增加,需求端倒逼供给端加快完善健康服务体系。
就在1月17日,海南省宣布全省优先发展健康产业。足见,从市场体量的增长到服务质量的提升,大健康产业正悄然发生新改变。业内专家认为,“为顺应健康消费多样化、差异化的趋势,需注意各类服务的不同结合点和关键领域。”
关注城镇化
构建新业态结合点
持续发酵的“权健事件”将保健品行业存在的问题现实地展现在公众面前,记者从北京、黑龙江、四川等地举行的政协会议上获悉,各地政协委员均有建言要加快打造大健康产业全产业链布局,严打不法行径,为大健康产业护航。
既然是块“肥肉”,商机何在?国家发改委主任1月16日发表文章称:“2017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然而,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近1400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而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每年将增加1万多元的消费需求。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必然伴随消费观念和结构的更新升级,健康服务资源还将加快向小城镇和乡村地区延伸,这将是一个释放巨大需求潜力的过程。”
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翟征远博士告诉记者,“从消费水平绝对值看,老年人均消费水平已高于全民人均消费水平;从消费水平变化趋势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老年人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水平在提高,国内市场还有很大需求待挖掘。”
记者梳理发现,同仁堂、哈药股份等拥有的蓝帽子数量在医药行业中居于前列,分别为131个和106个。华润三九此前收购山东圣海保健品有限公司65%的股权,并推出红糖姜茶等差异化产品。哈药股份豪掷3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健康营养产品零售商GNC最大单一股东,并获得其在国内的独家经营权。可以看出,医药行业领军企业在加速布局未来市场。
市场人士认为,无论是医药行业还是跨界资本,培育应用大健康新业态几乎成为共同目标。国家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或企业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以健康新业态为核心竞争优势的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新兴产业集群。如中宏保险与1药网母公司达成合作,共同构建预防、问诊、购药、药品福利管理和健康保障的大健康生态闭环服务体系,今后,新业态的结合点还会更多、更新。
找准定位
解决各环节对接痛点
市场增量空间被唤醒,看看蜂拥而至的闯关者,如何找准自身定位?毕竟,各方带来更便宜的资金使用成本、流量优势和落地场景,对大健康行业而言,就像在《反脆弱》这本书里塔勒布表达的一个思想:这个世界是混沌的、不确定的。
以益生菌为例——健康领域的“爆款”这两天被全球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扎了一刀:该杂志发表社论称,许多人服用益生菌补充剂是在浪费钱。据称,商业上可获得的产品可能不包含正确的菌株或数量的细菌以提供益处,且多数益生菌补充剂仅包含单一菌株,大大过分简化了微生物群的复杂性。
而杜邦营养与健康事业部大中国区王红伟博士此前坦言,“菌群的平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临床结果表明,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菌群平衡。如含有乳双歧杆菌Bi-07和嗜酸乳杆菌NCFM的益生菌制剂能缓解腹胀,能产生短链脂肪酸缩短结肠转运时间,减少腹胀乃至便秘等不适。试验还表明,孕妇摄入益生菌有助于影响胎儿的免疫参数及母乳中的免疫调节因子。”
确实,益生菌在乳制品中应用广泛,包括益生菌乳饮品、酸奶和婴儿奶粉等三大类产品。其中,发酵乳制品的消费规模占益生菌整体市场的78.4%。记者也了解到,益生菌同质化严重,产品多、区别度比较低,不具备技术排他性和菌种专利性。据悉,广药王老吉近日也推出新款植物乳杆菌乳酸菌饮品,主打“解油腻”,并正式进入社交电商领域,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同类产品。
前述市场人士认为,短期看,要解决产业链条长、大生态基础建设薄弱等环节的对接痛点。
康缘作为传统中药企业,已全面进军大健康。从千亿市值掉下来的康美、云南白药,更希望借大健康“翻身”。
节点的耦合能弯道超车,也能翻车。正如益生菌市场,从临床开发到供应链、资源整合及效能管理等方面,均需为融合生态中的各参与方同步提升竞争力——注意,强调是同步而不是零和。“未来新时代的大健康产业一定是系统性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