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典型糖尿病症状(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且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或空腹静脉血桨葡萄糖≥7.0mmol/,或OGTT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Immol/。
目前,国际通用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仍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即:其中,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异常或糖耐量异常;无典型糖尿病症状,需改日复查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或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以确认。
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将空腹血糖≥5.6mmol/L的人群定义为“空腹血糖受损人群”,对于这类人群应该进行 OGTT检查,以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
另外,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以反映患者一段时间内的血糖水平,它不受饮食、生活方式的影响,变异性小、可信度高,所以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已将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之一。2011年,WHO也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但也有人指出,糖化血红蛋白可能受到红细胞成熟度、存活时间及肾衰竭,其至是种族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目前在我国,暂时无法确定适合中国人糖化血红蛋白的合理值范围,我国《2型糖尿病诊疗指南(2017年版)》中建议,对于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并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医院,可以开展用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及诊断标准的探索研究。
糖尿病高危人群
陈姨问道:“那么你是怎么判断我需要去做糖尿病检测呢?"
若能掌握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和内容,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在成年人(年龄>18岁)中,具有以下任意1个或1个以上的因素者,均可称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①年龄≥40岁;
②有血糖调节受损史;
2
③超重(BMI≥24kg/m)或肥胖(BMl≥28kg/m)和/或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④静坐的生活方式;
⑤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⑥女性有妊娠糖尿病病史;
⑦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⑧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mmol/L(≤35mg/dl)及甘油三酯≥2.22mmol/L(≥200mg/d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⑩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
⑪多囊卵巢综合征;
⑫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
针对陈姨的情况,结合糖尿病的病因等分析如下:
体型肥胖
我国有一项集合了24万人数据的荟萃分析显示,肥胖人群(BMI≥28kg/m)患糖尿病的几率,就算没有达到肥胖的标准,仅仅是超重(BMI≥24 kg/m),患糖尿病的几率也比。如果体重正常,但腰围超过标准范围(男性85cm,女性80cm),患糖尿病的几率也比。这是因为肥胖患者大多会出现糖代谢的问题,导致糖耐量下降、胰岛素抵抗等反应,从而增加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陈姨的BMI1是31kg/m,2013年有研究表明BMI≥30kg/m的患者,患糖尿病的几率为21.2%,所以其患糖尿病的几率显著提高。
饮食不规律
2型糖尿病属于一种生活习惯病,和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人们的生活模式逐渐西方化,动物食品的进食量增加、主食类食物的摄入量较多以及运动量显著减少等改变,都是糖尿病发生的诱发因素。陈姨的膳食调查显示她主食、肉蛋类食物进食较多,蔬菜、粗粮等食物进食量不足,同时没有良好的运动习惯,静态的生活方式和血脂异常都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年龄因素
我国目前进入老龄化社会,40岁以后患糖尿病的几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虽然现在也有30岁左右的2型糖尿病患者,但主要还是集中在50~60岁的人群,2008、2013年的相关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均在20%以上。所以,我一般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根据个人需要,定期进行餐后血糖或OGTT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并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生活方式指导。但对于年龄小于40岁,存在上述危险因素之一的人群,同样推荐进行糖尿病的筛查。陈姨已经70岁了,属于筛查的范畴。
综合陈姨的年龄、体重、生活方式等因素来看,她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