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医药创新板块进入资本寒冬的时候,过去的CXO似乎没有受到影响。如今,随着CXO行业企业业绩一路高歌的势头逐渐式微,新药研发领域“避风港”似乎正在消失。
2023年最后10天内,3家CXO企业接连终止IPO,行业寒意加剧。思睦瑞科、湃肽生物、皓天科技三家分别于2023年12月28日、27日、21日主动撤回创业板、科创板的上市申请,IPO终止。
受此消息影响,CXO板块没有能够抵御市场的悲观情绪,昭衍新药、药明康德、凯莱英等CXO头部企业在2024年第一个交易日,开盘即下跌不休。
在此之前,CXO行业较少受到新药研发市场资本寒冬影响,长期以来被贴上“旱涝保收”“资本避险地”等标签。但是,自去年开始至今持续动荡,让不少业内人士揣测,陡然下行的行情似乎预示着行业开始进入市场的阵痛周期。
CXO上市三连跪
IPO大门正在关闭?
资本市场对创新研发的“冷漠”,如今蔓延到CXO赛道。
最新撤回IPO申请的思睦瑞科是一家拥有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运营及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等专业服务能力的CRO公司,为以疫苗、慢性病、传染病等疾病领域为主的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一体化研发服务平台和跨越全周期的临床研究创新解决方案。
在报告期内,其合计服务客户超过 140 家,涵盖疫苗、创新药、器械、中药等领域,包括中生集团、沃森生物、智飞生物、复星医药、万泰生物、默沙东等国内外大型的疫苗(医药)集团企业,以及恒瑞医药、正大天晴、天士力集团、丽珠集团等大型创新药集团和艾博生物、亚虹医药等众多创新型医药企业。
财务方面,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88亿元、2.75亿元和3.6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39.78%;净利润分别为 2,773.72 万元、6,179.34 万元和 8,713.36 万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77.24%。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7月19日,思睦瑞科收到第1轮审核问询函,并于2023年3月1日提交回复意见,涵盖对创业板定位、公司三项主营业务、历史沿革、股权激励、收入、客户等24个问题。
据了解,在初版招股书中,思睦瑞科并没有提及新冠疫苗对公司业绩贡献的具体情况,也没有进行风险提示,对此深交所发出重点问询。
思睦瑞科在回复函中表示,2020—2022年公司来自新冠疫苗的临床研发服务收入分别为389万元、4265万元和1.16亿元,贡献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万元、748万元和2016万元;占同期总收入之比分别约为2%、15.5%和31.5%,占归母净利润比例分别约为0.9%、14.5%和27.7%。
“结合新冠疫苗领域收入或利润占比情况,说明新冠疫情对经营业绩可持续性的影响。”可见,深交所顾虑思睦瑞科在后疫情时代的业绩维持。
与此同时,抛开新冠疫苗的影响,2020—2022年公司来自轮状疫苗、狂犬疫苗、流感疫苗这三大重点产品的收入呈下降态势,其中流感疫苗更是直接腰斩,从2021年的2934万元减少至2022年的891万元。
显然,思睦瑞科业绩已经显现出不小的颓势,后续如何确保公司业务稳健增长成为难题,这或许也是思睦瑞科本次撤回IPO的另一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三家公布终止IPO计划的企业中,皓天科技、湃肽生物同样于2023年7月收到问询函,截至IPO终止前,二者未进行回复。
湃肽生物主要从事多肽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服务,具有较强的多肽合成和修饰核心技术优势和完整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公司研发主要聚焦多肽化妆品原料和多肽医药产品两方面,合作伙伴包括珀莱雅、华熙生物、丸美等化妆品企业。
财务方面,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8,617万元、1.43亿元及2.15亿元,复合增长率为57.83%,净利润分别为1,437.97万元、3,269.07万元及5,785.75万元,复合增长率为 100.59%。
皓天科技则提供高端药物原料药及其关键中间体、佐剂等功能分子的设计、合成、功能化应用过程中的CDMO和CRO服务。其所服务的终端客户,主要是大公司为主,包括龙沙公司、礼来公司、美国安进公司、西班牙欧加农、恒瑞医药、正大天晴、齐鲁制药、康龙化成、阳光诺和、悦康药业、博瑞生物等。
据了解,皓天科技存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的风险。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4,275.89 万元、604.55 万元及-6,097.49 万元,主要是因为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采购需要提前支付的资金增加所致,此外,2021 年、2022 年受宏观市场政策影响,公司进一步加大了原材料备货。随着经营规模和研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营运资金需求日益增加,如果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可能导致公司出现流动性风险。
财务方面,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公司的营业收入为1.409亿元、2.437亿元及4.500亿元,净利润为970.38万元、3032.75万元及4741.16万元。
尽管皓天科技、湃肽生物并未回复问询,但如果与思睦瑞科对比来看,或许CXO公司的收入和利润都相对较小这个体量要冲击IPO,略显单薄。此外,在资本寒冬下,不论是深交所、还是上交所,对于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的审核变得更加审慎。
营利骤减、企业裁员
CXO全面遇冷?
不只是未上市的企业IPO受阻,上市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
2023年12月4日,CXO行业龙头药明生物发布《药明生物业务更新》称,公司预计2023年药物发现端业务强劲增长,而药物开发业务端收入低于预期,预计同比下滑18%至20%。同时,公司生产端收入同比下滑15%至18%。“新产能爬坡以及收入增速放缓均将导致公司利润下降”。此外,药明生物还表示,整个行业都在经历短期阵痛,行业正从过去几年15%的增长,进入到未来2年个位数增长阶段。
上述消息同样引发了公司股价的波动。当日,药明生物开盘后大跌,并于上午10时49分起临时停牌。最终,药明生物股价当日大跌23.79%,报收33.15港元/股。药明生物交出的2023年业绩展望再次向市场传达出CXO赛道的寒意。
不过,对于这份寒意,市场早有预期。此前,多家CXO行业上市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业绩已经出现了业绩下滑迹象。如博腾股份营收同比下滑46.44%、凯莱英下滑36.41%、美迪西下滑37.50%……
值得注意的是,药石科技在2023年8月发布公告,终止与南京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签署的《投资协议》。这项投资协议今年3月刚刚审议通过,内容是药石科技投资12亿元在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购置75亩土地,建设“创新药物工艺开发及中试平台项目”,以提升创新药研发一体化服务能力。
当时还对未来业务拓展信心满满,没想到才过了5个月,药石科技就转变姿态,终止投资。药石科技表示,此举综合了公司的发展规划、资金状况等因素。目前整个创新药行业面临一定的压力,公司整体还是以稳健经营为主。
面临日益明显的竞争压力,更早的时候,大裁员、结构调整的消息频传。在2023年年中财报中,不少CXO企业出现裁员情况。
在业内看来,早期CXO的商业模式靠“人力”堆效率、利润。CXO公司和人员大量增加,产生一定的挤压效应,过多的参与者,导致市场供给端的价格不断下降,行业逐渐卷成了“红海”。归根结底,裁员背后是全球订单量下降、国内竞争加剧。
就国内而言,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一些biotech公司也开始介入CDMO(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企业)的业务,包括信达、三生、东曜、康希诺等,在小分子、大分子、ADC、mRNA等各个领域涉足,都试图分一杯羹。但是,当品种或者市场需求和产能不匹配时,重资产的生产设施便成为创新药企巨大的沉没成本。如今行业下行,没有了市场预期和资本加持,CXO企业要保持利润,不得不裁员。
业内观点认为,CXO本质就是帮药企解决降本增效的问题,所以核心是成本,而控制成本的关键在于技术能力及产能规模。在大环境遇冷的情况下,CXO“裁员”“营收利润双降”等情况自然无法避免。在此前提下,CXO赛道将面临行业大调整,若不能持续提升药物一体化研发服务能力和覆盖度,继续强化自身综合研发技术及商业化优势,企业将面临被替代的巨大风险。
另一方面,有业内人士表示,裁员并不一定直接反映市场需求的整体缩减,而可能是企业在调整战略、优化成本结构或应对行业变革时的一种手段。除去凯莱英、博腾股份、美诺华等少数几家因为新冠业务不再持续而收入下降的企业,部分CXO公司的营收水平仍然保持增长。与此同时,随着新药研发在细分领域创新领域如多肽、ADC、AD药物、中药等蓬勃兴起,有望成为拉动CXO行业需求的新动力。
本图文来源于【医药经济报】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版权归属原创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正能量信息之目的,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