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癌顾名思义就是为发生于唇红缘黏膜的癌。按UICC的分类,唇内侧黏膜应属颊黏膜癌;唇部皮肤来源者应划入皮肤癌中;唇癌应仅限于可见唇红黏膜原发的癌。有鉴于此,唇癌已从口腔癌中独立出来;然而从广义讲,也有人主张将唇癌划归口腔癌中者。
唇癌主要为鳞癌,腺癌很少见。多发生于下唇,常发生于下唇中外1/3间的唇红缘部黏膜。早期为疱疹状结痂的肿块,或局部黏膜增厚,随后出现火山口状溃疡或菜花状肿块。唇癌生长较慢,一般无自觉症状,以后肿瘤向周围皮肤及黏膜扩散,同时向深部肌组织浸润;晚期可波及口腔前庭及颌骨。
下唇癌常向颏下及下颌下淋巴结转移;而上唇癌则向耳前、下颌下及颈淋巴结转移。上唇癌的转移较下唇早,并较多见。唇癌的转移一般较其他口腔癌为少见,且转移时间较迟。
早期病例无论采用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激光治疗或低温治疗,均有良好的疗效;但对晚期病例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则应用外科治疗。临床无转移的唇癌也可行选择性一侧或双侧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但如临床已证实转移,则需行颈淋巴清扫术。原发灶切除后,可用邻近组织瓣立即整复。
唇癌是怎样鉴别诊断
1、角化棘皮瘤
为生长有自限性疾病,好发于40—60岁男性。主要见于身体的外露部位,如面、耳、手背、唇部皮肤,很少发生于黏膜,但可从皮肤黏膜移行部向黏膜扩展。初为半球状隆起,皮肤正常成微红、中央微凹陷。约在病变出现后一周左右,明显生长,3—5周时,可达直径1—2cm,甚至5—8cm,表面覆以角质栓、除去角化物,可见绒毛状基底,有时无角化物而呈疣状,表面糜烂、不痛、边界清楚、不向周围组织浸润,与基底组织不钻连,无局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一般在3—6个月或更长时间后自愈,残留萎缩性瘢痕,偶见复发。
2、肉芽肿性唇炎
肉芽肿性唇炎的临床表现为肿胀肥厚,故也称为肥大性唇炎,发病年龄常在20~40岁左右,上唇多于下唇,患者在性别上无明显羞异,唇部肿胀发展较快,但病程缓慢持久,自口角呈弥散性肿胀,肥厚结实而有弹性,状似“垫褥”,压诊无疼痛亦无水肿性凹陷,厚胀感为主要自觉症状。早期的肥大性唇炎有时可消退,但不久复发,多次的复发后已不能回复常态,终至发展为不同程度的巨唇,肿胀明显时,唇红常伴纵形沟裂2~6条,左右对称呈瓦楞状,显微镜下表现为非特异性炎症,慢性炎症细胞常浸润至肌层、黏膜腺体以及扩张的血管和淋巴管周围。有的则显示结核样肉芽肿,其中见上皮样细胞与多核巨细胞,外周为淋巴细胞,偶见浆细胞与嗜酸性白细胞。可试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酵注射于损害区内。
3、盘状红斑狼疮
它是一种累及皮肤或口腔黏膜的结缔组织病变。患者以女性较多,发病年龄常为25~45岁。口腔黏膜较多见于下唇唇红部,一般为一个或几个暗红色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直径约lcm左右,界限清楚,中央萎缩微凹,边缘微隆起如盘状,常伴秕糠状鳞屑,容易发生糜烂,久治不愈。本病一般都有向皮肤侧蔓延的趋势,皮肤损害呈桃红色,界限清楚,稍微高起,用玻片压诊检查桃红色并不完全消失,损害周围可出现黑色素沉着。桃红色改变也可发生在唇红部,这种色泽上的改变,在临床上其有一定的诊断意义。患者常有唇部发干、发紧、风吹日晒后病变加重而成皲裂、出血、疼痛等自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