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以后,为了身体健康,每个人每年都应该做一次肿瘤筛查。
肿瘤筛查,主要是为了将肿瘤在起病的早期就揪出来,这样治疗起来难度也相对会小一点的,治愈的希望也会大很多。但是,目前肿瘤筛查的普及率并不高,在肿瘤筛查的认识上,也存在误区。
肿瘤筛查,抽血就够了?
血液检查,查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肿瘤标志物”。
通过各项标志物的指标,可以判断出我们的体内是否存在着肿瘤。不过,血液筛查有局限性,目前只能够筛查出少数的几种癌症,并不是所有癌症都能够通过几滴血就查出来。不同类型的肿瘤就应该有不同的肿瘤标志物。其中甲胎蛋白,以及癌胚抗原,就是常见的肿瘤标志物,不少人的体检中都包含着两项。
不过身体内的肿瘤标志物多了不一定就是代表着患上癌症了,有些肿瘤标志物存在假阳性的现象,并不能作为判断早期肿瘤的依据。即使是提示升高,也不能确诊,还需再做针对性的检查。
PET-CT面前,所有肿瘤无处可藏?
比起普通的CT,PET-CT要先进许多,价格上也会更贵。特别是近几年,PET-CT被人们吹嘘成查癌神器,直径在1cm以下的肿瘤也能够发现。不过,它也并非那么神奇,不能发现所有癌症的踪迹,比如食管癌、胃肠癌就不能能够“躲过”PET-CT的法眼,而是需要另外再做胃镜,或者肠镜,才能够确诊。
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做常规的筛查时,并没有必要做PET-CT,它主要是对于部分晚期肿瘤复发的定位,或是针对来源不明的肿瘤进行诊断。而且它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并不适宜多做。
普通体检不能防癌
经常有人感慨,明明每年体检都没事,为什么突然就发生癌症了呢?
因为癌症筛查跟普通的体检是两码事,跟普通体检区别还是非常大的。
普通体检,主要是针对我们的心、肝、血常规等等进行检查,可以了解到当前的健康状况,对于发现常见的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有一定的帮助。
而肿瘤筛查,是针对目前尚没有异常症状的健康人群,进行的一系列癌症相关检查。通过各项指标分析当前以及未来患癌的几率,并做出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尽可能地避免癌症的发生,减少肿瘤对身体的损害。
本图文来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版权归属原创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正能量信息之目的,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