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癌色变,主要的原因是其高死亡率。但是说起来癌症到底是怎么让病人死亡的,可能很多人都说不上来了。为什么有人长了很大的肿瘤,做完手术就没事,甚至不做手术都没事。但是有人的肿瘤还没有看到,病人就去世了呢?那么癌症最终是怎么致命的?
首先说癌症的严重性和肿瘤的大小没有相关性,除非肿瘤发生在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上。比如胆管本来口径就很小,当其肿瘤增大到1~2公分(cm),就会有生命的危险。 相反地,胃的中央部位很大,肿瘤超过10公分(cm),通常不会引起闭塞症状。但如果我们把能够诱发“恶液质”的肿瘤细胞接种到小鼠皮下。10天后肿瘤长到黄豆大小的时候,宿主就会出现典型的恶液质症状,包括体重快速下降,竖毛,萎靡以至于在几天后死亡。一个黄豆大小的皮下肿瘤,没有扩散,没有对机体任何主脏器的物理干预,居然可以致宿主于死地,可见“恶液质”是一个独立致死(跟肿瘤负担无关)的疾病,其致死的能力恐怕远超肿瘤负担。相反,如果没有引起“恶液质”, 即使肿瘤负担高到身体的40%都不会致死。
“恶液质”是个描述性词汇,是一系列临床症状的总结:消瘦,厌食,萎靡,疼痛,弓背,气短,神情恍惚,精神压抑。。。这些都是恶液质的一部分。从临床检测上恶液质的出现伴随着发烧(癌烧),炎症血象,代谢紊乱,免疫低下。。。那么“恶液质”的本质是什么呢?是一种系统炎症。但这个炎症与那个你们都知道的炎症不一样。这个炎症是无感染性炎症。这个炎症虽然最初启动的时候是正常的免疫应急反应,但到了恶液质的水平就是亢奋了,失去了控制,开始杀死自身。
那么肿瘤到底是怎么启动恶液质的呢?基本上不外是两种条件:1)创伤或者细胞死亡从局部进入全身;2)缺少特异性抗原。一个是大量的肿瘤细胞死亡,类似于肝脏的缺血灌注,导致大量死细胞进入循环,是机体误认为是大创伤,产生应急炎症,造成炎症不断上升,最后失控。第二种情况是先由局部炎症发展而来,最后变成系统炎症。局部炎症最有可能的是血管破裂和肿瘤死亡一起造成的“创伤”信号。血管为什么破裂?因为肿瘤细胞,特别是扩散到外周的单个细胞不具备完美的供血程序。血管在这些细胞当中生长会有很多不完全性,比如说内外结构不完整,生长方向不确定。造成的结果就是血管一边长,一边垮塌,造成肿瘤内出血,诱发炎症。而肿瘤细胞由于供血不完美,也会不断生长,不断饿死或者被瘀血泡死。从解刨上看就是一个破破烂烂,血肉模糊的组织。这种局部炎症一旦变得越来越严重,就会向循环系统释放炎症信号,最终就可能扩散到全身,变成恶液质。
那么高炎症是怎样导致死亡的呢?临床上我们看到的主要是多器官衰竭综合症。具体到每一个病例很可能出问题的器官不一样,关键还是看哪一个器官平时就是短板。那么这个多器官衰竭是怎么造成的?纯粹就高炎症来说,最直接的原因是凝血异常。从进化的角度看,炎症和创伤紧密相连,而凝血就可以帮助创伤止血。所以一旦发生炎症,凝血机制就向着高凝走,为的是帮助止血。但是系统炎症就麻烦了:系统一旦形成泛凝血(DIC),组织的养分供应急速下降,后果自然就是器官衰竭。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是对肝肾的打击比较大(心脏打击最小),其次是肺。因为往往高凝还没有到DIC的阶段就形成了血栓,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这就是为什么肺栓塞是癌症病人晚期恶液质导致的,凝血异常下的常见死因。
在外界做了抗凝干预后仍不能消除炎症的情况下,随之而来的最大问题反而又是低凝血了。原因是之前的高凝血过程已经把凝血因子和底物都用光了,肝脏由于衰竭一时又生产不出来替代的因子。这时就连正常的消化道出血也变成不正常了,止不住,就变成了内出血。微血管出血导致血管容量急降,在不能及时补液和维持血压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出血性休克。这是很多扛过了高凝的病人后来的死因。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拯救手段就是输血,不但解决凝血因子和底物的补给,还能增加血浆渗透压,防止休克。
最后,如果炎症抑制处于不太高的水平,那么仅仅靠炎症烧掉的脂肪和肌肉也会最终把一个正常的机体烧光。其实我们很多人没注意,但如果注意的话,那么会发现有时几天的感冒发烧看上去不起眼,但可以在某些时候(浑身酸疼的那一种)在几天内烧掉你好几斤的肌肉和脂肪。试想,一个连续发烧一两个月的病人究竟有多少肌肉和脂肪可以当燃料呢?当肌肉和脂肪烧光的时候(癌症病人晚期的皮包骨),炎症就会开始烧器官了,那时离死亡就很近了。
文章摘自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