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一种伴随性症状,发病率高达60%以上,约一半患者为中重度疼痛。高发病率、高疼痛度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抗肿瘤治疗效果,70%的肿瘤患者因未得到有效镇痛治疗饱受困扰。这一症状靠忍可不行,有痛还得治!
癌痛治疗的主要目标有三个:首先,减轻癌症患者的疼痛程度、优化机体功能;其次,促使癌症治疗和康复治疗能够顺利进行;再者,提高肿瘤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许多患者对癌痛有认知误区,我们大致理清了一下,一起来听听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国际肿瘤医疗中心邓翠娴副院长是怎么说的吧。
误区1:癌痛能忍则忍,忍不住再吃药
超过3个月的疼痛就属于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需要长期、正规服用止痛药物,否则疼痛只会越来越重。
凡睡眠受到干扰的疼痛都属于中重度疼痛,不仅使患者饱受折磨,严重影响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更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加速肿瘤生长和转移,干扰抗癌治疗的顺利进行。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到2000年达到全世界范围内使癌症患者无痛”的目标,说明癌痛是可控的,关键在于患者和家属观念的转变,无需忍痛,积极治疗。
误区2:止痛药副作用太大,担心吗啡会上瘾
止痛药分为三阶梯,根据疼痛程度的不同,选用不同阶梯的药物。轻度疼痛使用第1阶梯药物(非阿片类止痛药),常用的有阿司匹林、芬必得、散利痛等。中度疼痛使用第2阶梯药物(弱阿片类止痛药),常用的有曲马多、泰勒宁等。重度疼痛使用第3阶梯药物(强阿片类止痛药),常用的有奥施康定(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美施康定(硫酸吗啡控释片)、多瑞吉(芬太尼透皮贴剂)等。
很多病人害怕吃止痛药,或者更倾向于选择作用较轻的第1阶梯止痛药,一听到“吗啡”两字如遇洪水猛兽,觉得吃吗啡就等同于吸毒、吸鸦片,非上瘾不可。殊不知,以吗啡为代表的第3阶梯止痛药安全系数最高。
此类强阿片类止痛药,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采用缓释剂型,使药物在胃肠缓慢释放后吸收,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能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水平,起到止痛作用,而不会形成血药浓度的峰值,达不到成瘾的浓度。
因此,合理应用阿片类止痛药,不易成瘾,是非常安全的。反之,大家认为作用较轻的第1阶梯止痛药倒并不安全,长期使用对消化道、肝脏、肾脏均有损伤,尤其是有消化道溃疡的患者更应谨慎使用。
误区3:不痛时停药,痛时再服药
癌痛与高血压患者一样,按时吃药才能使患者体内药物浓度保持稳定,从而很好控制疼痛。药物的增减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如果觉得疼痛控制得很好,可告诉医生,医生将依据情况逐渐减量、停药。擅自停药会引起突然的撤药反应,如大汗淋漓、疼痛加剧等。
一般临床上常用的奥施康定、美施康定应12小时口服1次,芬太尼透皮贴剂应每72小时更换1次,到了时间,不管痛与不痛,都要按时用药,才能有效控制癌痛。
误区4:痛得受不了了,快上杜冷丁
或许受文学作品的影响,老百姓都存在一个误区,觉得杜冷丁是最厉害的止痛神药。当肿瘤患者出现难以忍受的剧痛时,大多会哀求医师快点打针杜冷丁。其实,杜冷丁的止痛效果仅有吗啡的1/10,且易上瘾。
杜冷丁是一种合成的阿片类止痛药,作用机制与吗啡相似,镇痛作用不及吗啡,作用时间短,止痛仅持续3小时。其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半衰期长,完全排出机体需13个小时,长期应用代谢产物易蓄积,对中枢神经及肾脏都有毒性作用。
故世界卫生组织把杜冷丁列为癌痛治疗的不推荐使用药物。
误区5:肿瘤患者到最后都是痛死的
疼痛在肿瘤患者中很常见,约50%的癌症患者存在癌性疼痛。然而,出现癌痛和癌症的分期无直接关联,不能认为出现癌痛就表明癌症发展到晚期了。约25%的初诊癌症患者存在癌痛,也有50%处于治疗中的癌症患者不存在癌痛。癌痛的发生,与肿瘤的部位、神经系统或脏器受累与否等有关,与疾病处在何种阶段关联不大。
随着止痛药物和方法的不断更新,目前大多数的癌痛在医生正规治疗下都得到了明显的减轻和缓解。癌痛与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同样属于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和正规地治疗。
所以,只要肿瘤病人及家属转变观念,客观看待癌痛,无需谈痛色变,无须忍痛,早诊断,早治疗,按时服药,癌痛完全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疾病。实现无痛人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