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疗过程中,大家一定会发现,只有化疗“要求”最多!规定时间来医院,规定时间复查,就连药物都是有输注顺序的。这还不算什么,化疗的副作用还得忍着,如果不是非常严重的情况,基本上都需要坚持化疗,可不能“说停就停”。
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别急,这几个关于化疗的小问题都已经找到答案啦,一起和小编看看吧~
化疗周期是什么
化疗周期是根据药物代谢时间、药物毒副作用的持续时间、人体恢复时间以及肿瘤倍增时间来制订的,一般从注射化疗药物的第1天算起,到第21天或第 28 天,大约3-4周为一个周期。但有的化疗药物会引起骨髓抑制,这个副作用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因此,个别化疗方案需要6周为一个周期。
在一个周期中,不是每天都用化疗药,通常是第1~2周用药,第3~4周休息。这样间隔用药的目的是为了让身体获得短时间的休息调整,恢复或重建机体免疫功能,使各脏器功能得到充分调理。
一个化疗周期包括什么
通常情况下第1周一般会用于化疗给药;第2周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会达到顶点,是最需要我们严格监测的时间段;第3周人体开始对化疗引起的损伤进行修复。
如果第二周复查结果没什么问题,是不是休息一周就可以进行下一次化疗了呢?
当然不行。部分化疗药物如铂类、紫杉醇类引起的骨髓抑制通常发生在化疗后1~3周,因此血液检查也需要一直进行,不论是第几周出现了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下降,都可以看作是发生骨髓抑制的信号。
骨髓抑制通常需要2~4周时间才能逐渐恢复,考虑到药物浓度已经逐渐降低,如果不能及时进行下一次治疗,那么肿瘤细胞便可能趁机反扑。因此,为了保证化疗效果,医生往往会为患者打升白针、口服升白药,或者建议通过食补来增加白细胞数量,为下一次化疗做准备。
化疗为何要有间歇期
化疗药物多为细胞毒性药物,不仅会杀灭癌细胞,还会对正常细胞造成影响,因此不能长时间不间断使用,两个化疗周期也需要暂停一段时间。
间歇期的长短是由三个指标决定的:药物毒性基本消失、机体恢复正常功能、被杀灭的肿瘤细胞尚未得到修复。一般化疗间歇期为2~3周,在间歇期内需警惕化疗药物带来的并发症,早期预防、早期治疗,以保证患者保持充沛的体力完成化疗疗程,化疗效果更好。
如何评估化疗的效果
在化疗过程中,正确评价治疗效果,是影响生存和预后的关键问题。所以,化疗前后往往会要求患者做详细的血液检查、影像检查,就是为了对比化疗前后肿瘤的抑制情况。
此外,医生还会运用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肿瘤稳定(SD)、肿瘤进展(PD)这类的医学用语来概括肿瘤的体积变化,总结这段时间的治效果。
不过,对于药物治疗不敏感的患者来说,一味的强调理论上的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并不实际。部分晚期肿瘤患者通过综合治疗,可以实现“带瘤生存”一段时间,并且提高生存质量,这样的治疗效果和实际意义,不亚于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的客观结果。
化疗时间是否可以推迟
任何一种化疗药物或是几种化疗药物的组合,在每一个疗程中只能消灭固定比例的肿瘤细胞。例如一次化疗可以消灭50%的肿瘤细胞,肿瘤大小缩减一半,那么下一次治疗将在前一次的治疗成果上继续消灭50%的肿瘤细胞,直到化疗结束或者化疗耐药。
根据这个理论,有些患者可能会高兴起来:第一个化疗疗程后,肿瘤细胞还剩下50%,第二个化疗疗程后,肿瘤细胞还剩下25%,第三个化疗疗程后,肿瘤细胞还剩下12.5%,再有第四个、第五个疗程,到最后,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去清除最后一点肿瘤细胞就可以了吧?
事与愿违的是,虽然肿瘤细胞在药物的作用下会被杀死,但是由于肿瘤细胞本身增殖速度较快,在被我们杀死的同时,还有“幸存者”在继续保持增长。
所以说,每一次的化疗其实都是在和肿瘤赛跑,剿灭一次肿瘤细胞,在它们还没“缓过来”的时候需要及时调整状态进行下一轮攻击。如果在化疗中途休息时间过长,将会给肿瘤细胞得以喘息的机会,大大降低打赢这场仗的几率。
若因为身体或其他原因,难以按期巩固化疗,可以寻求主治医生帮助,调整化疗方案。适当延长化疗周期或者加减化疗药量,尽量保证化疗效果。
有些患者面对化疗的副作用时产生退却和抵抗心理,认为有尊严的活着好过被化疗副作用折磨,因此选择放弃治疗。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有时候过多关注治疗带来的风险,往往会低估可能获得的生存机会。
小编希望大家能够坚持治疗,定期做好身体检查,多和主治医生交流化疗反应,适当调整化疗方案,一起为争取生存的希望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