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 TM)的出现使人们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寄予了极大希望。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肿瘤辅助诊断及判断肿瘤预后、转归、评价疗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特异的肿瘤标志物被发现和应用,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然而,许多研究报道过分夸大了肿瘤标志物的作用,误导了一些临床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对肿瘤标志物检测意义的理解,正确评价肿瘤标志物的作用并在临床工作中合理应用意义重大。
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所产生的、或者由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反应而产生的。但实际上没有一种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均能达到 l00%,从而使肿瘤标志物用于普查受到限制。以结肠癌的普查为例,其发病率为37/10万,如对一组人群以癌胚抗原(CEA)进行结肠癌普查,其假阳性数高达4998人,而检出的结肠癌患者只有26人,这样就造成了大量医疗资源和检查费用的浪费。因此,这一类肿瘤标志物一般不适宜对无症状的人群进行普查。现已证实,除了AFP有助于提高对肝癌高危人群肝癌的筛查早诊,PSA、F-PSA及其比值有助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其他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并不具有很大的意义,其临床价值主要体现在分析疗效、判断预后、预测复发及转移等。
绝大多数肿瘤标志物可同时存在于恶性肿瘤及某些良性肿瘤、炎症、甚至正常组织中,没有特异性为100%的肿瘤标志物,因此肿瘤标志物的升高不一定是肿瘤造成的。比如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以及孕妇的AFP可能升高,梗阻性黄疸或风湿病患者的CA19-9数值可以高出正常值数倍,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可以有PSA的轻、中度升高,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有CA125的轻、中度升高,甚至长期吸烟者CEA也会有轻度升高。因此,肿瘤的诊断不能单独依靠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单次肿瘤标志物的轻度升高或每次检查的结果没有大的变化时临床意义并不大,只有动态的持续升高才有意义。对体检中发现的某个或某几个肿瘤标志物的持续升高应该提高警惕,需要进一步通过B超、CT、MR、内镜或最先进的PET/CT等手段检查,必要时须通过病理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虽然许多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可以达到80%以上,但是由于肿瘤的异质性,相当一部分患者在肿瘤发病过程中没有相应肿瘤标志物的表达,导致许多医生和患者盲目乐观的面对肿瘤标志物的阴性结果,没有做进一步的辅助检查,结果失去了治疗肿瘤的大好时机,造成很多遗憾。例如像AFP这种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相当意义的肿瘤标志物,其阳性率也仅达到79%~90%,(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阳性阈值为>400ng/ml)。也就是说,还有10%~30%的原发性肝癌的患者,AFP是正常的或只有轻度的升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在面对肿瘤标志物结果的阴性报告时应同样提高警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仔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格检查,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避免不必要的漏诊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