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癌症,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患者多,而是死亡率高。中国的癌症发病率仅仅处于世界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要低不少。但是我们的死亡率排在世界前列,显著高于发达国家。
最近顶尖学术期刊《柳叶刀·公共卫生》发表了来自中国的文章,分析了从2005年到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率的发展趋势,包括各个癌种类型和各个省份的变化。里面信息量巨大,和每个家庭的防癌需求都息息相关,今天就解读其中几个重点。
世界第一的人数
中国的癌症负担是非常重的。不仅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位列全球第一,而且还越来越多。2005年,中国每年大概有200万人死于癌症,到2020年已经达到240万人,增加了40万,也就是20%以上。
看到这个数字增加,大家可能会觉得恐慌,但大可不必,这事儿得仔细来看。中国为什么死于癌症的越来越多?并不是我们治疗水平退步了,主要是因为患者数量,尤其是老年患者多了很多。
中国死于癌症的人增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口的快速老龄化!
统计每10万人死于癌症的人数,0-19岁是4.9个人,20-39岁是14.5个,40-59岁是125.3个,60-79是801.1个,如果活到80岁以上,则是2879!
80岁的老人,死于癌症的可能性是30岁年轻人的200倍!
所以我经常说,活得久是死于癌症的最大单一风险因素。换个说法,所谓死于癌症,就是没有死于别的原因。
事实上,如果去掉老龄化的因素,中国绝大多数癌症类型的死亡率其实都在下降!只不过咱们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太快,因此看起来死于癌症的人总数还是在增加。
从某种程度来讲,中国死于癌症的人数变多,反而其实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是因为我们整体更加长寿,青年和中年人更健康了。
中国的癌症防治这些年取得了很重要的进展,大家还是应该有信心。
变化的癌症类型
从2005年到2020年,中国癌症类型的图谱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男性的前5大癌症死亡类型没有变化,依次是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女性前几位略有变化,肝癌从第3升到了第2,结直肠癌从第5升到第4,乳腺癌从第6升到了第5,而食管癌大幅下降,从第2降到了第7。
如果从不同癌症类型占的百分比来看,无论男女,肺癌、肝癌和胃癌依然是最重要的三大类型,其中肺癌死亡人数的比例还在不断扩大,这很让人担心。
肺癌其实是预防和筛查都有办法的,更强的控烟、治理室内外空气污染、推动每年的低剂量螺旋CT筛查,都非常重要。
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是中国的癌症类型,尤其是城市地区的癌症类型,逐渐开始往发达国家的情况靠近了。
虽然三大消化系统肿瘤:肝癌、胃癌、食管癌,依然是中国致死人数最多的几种癌症类型,但好消息是,它们的相对死亡率都在下降。它们和细菌病毒感染以及不新鲜食物相关,农村发病高于城市,常被称为 “穷人癌”。
反过来,中国结直肠癌和胰腺癌的相对死亡率在提高,值得密切关注。这俩都是属于“富贵癌”,一般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患者就会增多;和过多加工食品、过量红肉摄入以及高糖高脂饮食等密切相关。
女性宫颈癌的情况让人意外而担忧。随着HPV疫苗和宫颈癌筛查推广,很多国家患者已经越来越少了,而中国的患者死亡占比反而提高了,排名从第7升到了第6!女性两癌筛查的推广还得继续努力,同时,希望大家相信科学,不要被网络上一些反HPV疫苗的言论蛊惑,错过了保护自己的机会。
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甲状腺癌。
从2005到2020,虽然查出来的患者数量增加了非常多,但死亡率却毫无变化,一直排在男女癌症致死类型的倒数第二位。在上面那张各种癌症类型占死亡人数比例的图上,大家压根就看不清甲状腺癌那条线,因为太少了!
这再次证明了,中国甲状腺癌的诊治还是存在过度诊断和治疗问题!
我一直在呼吁,如果没有症状,没有家族史,只是体检查出甲状腺结节或者微小乳头状癌,处理一定要谨慎,不要盲目全切。概率上来说,这样的东西绝大多数不会致命,但治疗100%会影响后续的生活质量。
并不是说甲状腺癌都不需要治,而是要知道这个癌种分很多亚型,有危险的未分化癌或者髓样癌,但对于微小的乳头状癌,很多时候观察和定期复查是更好的选择。
男女有别
癌症对男女的影响是不同的。大家都知道女性整体寿命更长,而癌症更少。
和全球数据一致,中国男性死于癌症的风险也远远大于女性!每年中国死于癌症的人数大概240万,其中男的157万,女的83万,比例达到2:1。也就是说,男性死于癌症的风险接近女性的两倍。
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是复杂的,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其中有生物学原因,比如男性激素和体型的差异(扩展阅读:高个子癌症风险更高!每高10厘米,风险增加多少?),当然也有生活习惯的原因,很多一级致癌物,比如抽烟、喝酒、嚼槟榔,重点消费人群都是男的。
中国是全球第一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有高达3亿烟民,在全球遥遥领先,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男的。同时还带来了7亿的二手烟暴露群体,包括大量不吸烟的女性和儿童。
中国男性最多的5大癌症类型: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每一个都和烟、酒有密切关系。
说起防癌,大家一定要理解“概率”这两个字。保持健康生活并不能100%不得癌症,反之天天抽烟喝酒也不是一定会得癌症。我们之所以要强调规避不健康因素,不仅是尽量降低自己生病的风险,还能增加患癌后治愈的概率。(扩展阅读:不抽烟不喝酒,天天运动,为什么还会得癌症?)
总有人喜欢说,我家二大爷抽烟喝酒一辈子,活了90岁,也没有得癌症。这种“个例”对于其他人其实毫无参考意义,但他们恨不得家里到处挂着“二大爷”的画像来保佑自己,仿佛这样就不会得癌症似的。纯属自欺欺人。
让人担心的农村
面对癌症,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完全是两个光景。
农村的癌症患者,死亡的风险要明显高于城市。而且这个差距看起来还在加大。去除老龄化因素后,中国城市人口几乎所有癌症类型的死亡率都在下降,而同一时期,农村有一半癌症类型的死亡率反而还在上升。比如中国的第一大癌种:肺癌。城市农村差异的背后原因是多元而复杂的。医疗、经济、教育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医疗水平很重要。同样的肺癌或乳腺癌,如果在城市,可能通过体检被早筛出来,或者出现症状能很快诊断,第一时间用上指南推荐的最合适药物,生存的机会就大大增加。反过来,农村医疗条件不够,治疗效果也自然差。
患者意识也很重要。很多人讳疾忌医,不愿意体检,也不愿意筛查,即使出现症状也要拖,导致一查出来基本就是晚期。癌症预防在农村也做得不好,最典型的就是农村抽烟的比例比城里高不少。一方面带来更多癌症,另一方面,患者继续抽烟,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我最近在西北某省见到一位肺癌患者居然还在抽烟,因为他觉得“已经是癌症了,要活一天爽一天”。如果抱着这种心态,那治疗效果不好真怪不得别人了。
还有经济因素。癌症治疗是需要钱的。农村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很高。不少农村的人保险意识不足,因为每年几百块的费用,放弃了“农村医疗保险”,导致真的生病后非常被动。
家里有粮,才能心中不慌。我最近在河北县城遇到一位家长,孩子得肿瘤已经好几年。但幸运的是,她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力排众议购买了商业重疾险和医疗险,所以这几年才能放心地专注治疗。以前中国保险环境很糟糕,大家都被弄怕了,特别能理解,但现在情况已经有好转,除了国家医保,各地的惠民保和各类商保也都在发展,大家应该做一些功课,不要有侥幸心理。
总之,越来越多的癌症都不是绝症,但前提是有医疗资源、知识储备和经济保障。除了等国家推动医疗改革,大家自己也得主动学习,才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最好的保障和生存机会。
不同省份的区别
这次研究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点,就是分析了各个省份的情况,一下子就透露了很多信息。
首先,不同省份的整体癌症死亡率是不一样的,差别很大。其中有11个省份高于全国平均值。从下图就能看出,包括我老家四川在内的一些省份明显颜色更深,需要重点关注。
除了死亡率本身,文章也看了各个省份从2005到2020的变化趋势。大家猜哪些省好转最明显?
答案可能有点让人意外。
去掉年龄因素后,男性癌症死亡率多项指标降低最明显的是广西、河南、新疆、河北、青海;而女性则是广西、河南、新疆、上海、甘肃。
这些省份有的死亡率依然不低,比如青海,但至少好转趋势是明显的,也属于优等生,希望继续保持。
如果看各个单独的癌症类型,各地区别也是蛮大的。
比如第一大的肺癌,无论男女,黑龙江排名都很靠前,这和全国领先的吸烟率,以及空气污染有关。但胃癌就不一样,最危险的地方是青海和西藏这种幽门螺杆菌感染比例高,整体医疗水平又偏低的地区。
女性的乳腺癌,发病最高的是上海、北京这样的发达城市,但死亡率最高的却在安徽、福建、广西、西藏、新疆等整体经济和医疗相对不足的地区。
这和全球的数据也是一致的:发达国家的乳腺癌治愈率能达到80%以上,而欠发达国家很多还不到40%。面对乳腺癌这种早发现就能早治愈的癌症类型,对筛查的重视,以及治疗的规范是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写在最后
这篇论文数据量很大,上面只是菠萝个人的一些理解。推荐感兴趣的伙伴去读一下原文,相信会有自己的体会。
中国癌症死亡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是事实,其中医疗整体水平差距、晚期癌症多都是重要原因。提高癌症生存率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国家卫健委明确提出,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达到46.6%。中国癌症死亡率已经开始降低,是很好的趋势,但还有许多要做的事情。
提高生存率最重要的不是靠新药,而是预防和筛查。发达国家结直肠癌死亡在减少,而我们在增加,和肠镜等早期筛查做得不够有直接关系。类似的还有宫颈癌筛查等。
菠萝因子的读者都是很有学习能力的,相信大家都能当好自己生命的第一责任人,掌握相关科普知识,让癌症不再成为绝症。
致敬生命!
参考文献:
National and subnational trends in cancer burden in China, 2005–20: an analysis of national mortality surveillance data.Lancet Public Health 2023; 8: e943–55
本图文来源于【菠萝因子】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版权归属原创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正能量信息之目的,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