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栉风沐雨,六十载薪火相传,中心发展的历史长卷波澜壮阔,每一篇都闪耀着璀璨荣光,而每个时代,也都有着成就斐然的奋进故事。对话中心原党委书记廖振尔教授,让我们一同重回新世纪之初中肿人激情燃烧的岁月。
廖振尔教授接受访谈
廖振尔,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历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06年7月调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先后担任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廖教授慈眉善目、言谈谦逊和蔼,他娓娓道来一段段生动鲜活的故事,翻开了以敬业作桨、以创新为帆、长风破浪的历史篇章。
打造规范科学的管理体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时间回到廖振尔来中心的第一年,干部队伍建设是他履任的“先手棋”。
中心领导班子、党支部委员、中层干部三支队伍的换届工作相继开展,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但干劲满满的业务好手在管理上却是萌新,如何担纲分工、如何组织落实都是横亘在新干部面前的难题。于是,廖振尔开始琢磨起建立一套干部培训管理的机制。
首先,他组织制定并实施了院领导行政值班制度、干部离院报告制度等,保证各级干部有充足的时间投入院内管理工作;接着,组织梳理了党务、院务、科室管理相关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小到一次科务会议的召开、大到中心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都制定出一系列规程,并固化形成制度,而且明确了党支部及各级干部的具体职责,例如,落实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党支部委员职责、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等,甚至党支部书记、科室主任必备的文书写作知识;带着这套可即学即用的“管理法宝”,廖振尔主持召开了干部培训会议,强化管理实务学习,提升干部综合素质,逐步建立起一支学习型组织和管理干部队伍;同时,为切实提高管理效能,他还推行了“将支部建在专科队伍中”,落实党支部书记兼任科室副主任,以便于党政干部协调管理。
2006年中心中层管理干部工作会议
中心2007年度发展规划研讨会
干部队伍建设使中心管理步入规范化的轨道,而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提高还需要来自群众的智慧与监督。
2008年3月,中心选举产生了7名教职工代表大会常设委员会委员,组建成立职代会常设委员会,民主治院的工作模式就此建立。委员们充分倾听来自群众的声音,调研一件件民生实事,涉及职工酬金分配及福利待遇、地下车库的车位分配、员工食堂的采购模式、越秀二期的空间设计等,基于民情民意作出提案,切实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刚柔并济,上下联通,愈渐强大的组织力量就此拉开管理革新的序幕,诸多沿用至今的先进理念、机制应运而生。
贯彻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廖振尔在中心运营管理方面有着鲜明的理念,他认为,中心要发展,首先要以患者为中心,切实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心的几个瓶颈环节严重地影响了医疗服务效率,为了破除瓶颈,廖振尔牵头建立了现场办公制度。他带领中心领导班子成员深入一线科室进行现场办公,与群众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环节,从而大大提升了中心的运营效率,也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廖振尔尤其注重门诊流程的优化,他很少坐电梯,常从1楼步行到8楼,顺便查看、了解门诊的情况。他带队赴兄弟医院考察后,对门诊进行了科学的重新规划布局:整合有限的医疗资源,按肿瘤部位及病种分区,设立专病门诊,合理分流患者,保障门诊诊疗秩序有条不紊。
为了优化患者就医流程,廖振尔积极推行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先后推出“先诊疗,后结算”模式、放射治疗预约系统以及一站式检查预约服务。这些举措最大限度地整合、调用了医疗资源,尽最大可能为患者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性化优质服务,比如利用国庆长假突击建立的一站式服务站,集预约挂号、咨询、验单打印、登记陪护、导医等多项服务于一体,大大方便了就诊,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交口称赞。
2012年8月,防癌体检中心(现防癌体检健康管理中心)开业
从治病到防病,顺应新医改理念,廖振尔加速发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新路径。2012年下半年,中心成立预防医学部,廖振尔负责主持工作,他大力推动体检中心建设。作为全国肿瘤专科医院中最早成立之一的防癌体检中心,从“不被看好”到健康管理的“金字招牌”,体检中心逐步建设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服务能力最强的肿瘤筛查机构之一,获批省直单位干部职工体检定点机构,为肿瘤早筛早诊、防控关口前移、人民健康水平提升贡献力量。
迈出精益运营的历史步伐
2009年,廖振尔了解到,同样作为肿瘤专科医院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整体规模和人员配备与中心相近,却有更高的业务指标和运营效率,即率队访问该院。复旦的精细化管理触动和启发了廖振尔,他回院后马不停蹄地着手改进,围绕现行管理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机制创新——实施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即将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各项指标一一量化,每年初制订各科室年度工作目标,由院长与科室主任签订“责任书”,年中组织中期进展汇报,由中心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协调并督促目标落实,到年底进行考核评分、予以相应奖惩。
中心年度表彰大会
在目标管理的工作中,廖振尔认为,所谓的目标就是要稍高于现实水平,是要费点力气才能达到的,才能带来奋斗的动力。事实证明,这套综合目标管理机制极大地激发了科室的内生动力,绝大部分科室可以超额完成“看起来有难度”的年初目标,实现学科建设与科室综合实力的提升。随后中心配合实施了竞聘上岗的主诊教授负责制、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中心内部形成了有的放矢、精益高效的管理机制,实现了超乎预期的效果和影响力——
2009-2013年,中心各项医疗业务指标以8-15%速度逐年攀升,其中门诊年服务量从38万人次增至63万人次,五年增幅超6成;国自然基金年度立项数从19项跃升至45项,科研实力稳居全国肿瘤医院第一方阵。中心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厚积薄发,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认可,中心建制于2009年升格为副厅级,大家备受鼓舞。此外,中心还收获了来自同行的肯定和赞许,医科院肿瘤医院曾特别邀请廖振尔参加院内工作会议,介绍综合目标管理的实施办法与成效,这场报告引起了兄弟医院的热烈反响,受到一致认可。精益运营的积极影响发酵至今,为中心前行释放了源源不断的蓬勃势能,有力推动了中心迈入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肿瘤医院行列。
2009年中心升格为副厅级建制
探索合纵连横的过渡模式
中心放射治疗中心与2号楼落成之前,院内的医疗资源紧缺,医患供需的矛盾很大,特别是放射治疗,因为旧放疗中心空间狭小,很多大型设备难以增配,等候放疗时间竟达2个月以上。
廖振尔犹记,一位相识的东莞某卫生院院长就诊时就不由调侃:怎么全国知名的大医院看起来就像所乡镇卫生院。说者无心的玩笑话,却使廖振尔的内心更加焦灼。尽管那时新放疗中心建设已经获批并开始筹建,但距建成投用还需要时间过渡,服务能力的提升作用无法立刻见效,急患者之所急,解决迫切诊疗需求的重任时刻记在他的心头。
致力于上下求索,自当有柳暗花明,由内向外地转变思路,廖振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出路。他了解到一些医院虽有放疗的设备条件,但学科建设面临困局,导致患者少、设备利用率低。于是,他牵头推进跨机构医疗合作,由中心派出优秀的医、技、工程等人员,既帮助合作医院进行学科建设,让优质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的病友,又借助其空间和设备存量资源缓解中心的高负荷运转压力。中心借此机会平稳渡过了放疗中心改造的拆建过渡期。
2011年11月,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来中心视察
院区的改造建设凝聚了无数心血,西广场园林设计的几经易稿、中心广场与道路规划的反复协商,分毫必较的建设轶事历历在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9年12月,一座现代化的放疗中心正式落成,建筑面积9296平方米,可容纳12台直线加速器、2台CT模拟机、6台X线模拟机及1台后装机,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参观之后,亲笔题写了“放射治疗中心”,对这座亚洲一流的放疗中心寄予厚望。2013年5月,2号楼落成,增加开放床位数570张,中心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大幅提高,极大地满足了群众就医需求。越秀院区形成两楼相望、连廊相接、放疗中心卧居地下的建筑结构,先烈路与东风路交汇于院区西侧,天然围出轮船似的长三角形地块,两楼形似桅杆,连廊架高宛若风帆,在夜晚道路灯光的映衬下,中心仿佛一艘破浪前行的抗癌“巨舰”。
中心越秀院区院容院貌焕然一新
追溯敬业创新的文化基因
中心每年的离退休职工活动吸引了很多早已定居国外的中肿先辈,他们感叹于焕然一新的院容院貌和这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在廖振尔看来,中心今天的成就源自于传承已久的文化精神。
敬业精神,在中心源远流长,早在建院初期就可见一斑,彼时一位医生因故被调到挂号处,这位高学历且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即使怀才不遇,却没有对工作草草了事,分诊时,他细心地将患者居住地用红印标记在一张自制的地图上,几个月下来,竟完成了一项肿瘤地域分布的流行病学调查。
创新精神,更可谓是开院之魂,20世纪中叶,国内的肿瘤诊疗体系尚待萌芽,大部分医院也未设置肿瘤科,但肿瘤已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中肿先驱们勇于创新,1964年创建了华南肿瘤医院和中山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将创新精神厚植于中心的文化根脉之中。
2007年7月,十大开院元勋名专家名教授揭幕仪式
追忆中肿文化,不由得使廖振尔思考起中心文化建设的初心。那时来院没多久,他为入职新员工培训、介绍中心发展史时,为了准备翻遍材料,却找不到完整的院史资料,只能从一本院庆画册的只言片语中窥知一二。经过此事,他开始着手推进各项文化建设工作,牵头组织编撰第一部完整叙述院所发展历程的志书——《征程》、并催化了以《征程》素材为基础的院史馆建设,揭幕开院元勋肖像,带队前往韶山和井冈山等地开展“红色之旅”等。他希望以此挖掘传承独具特色的中肿先进文化,为中心未来的奋进之路积聚力量。
畅想逐梦顶尖的登峰之路
展望未来,在廖振尔设想的发展蓝图中,对于中心的多院区格局,应是各具特色、有序竞争、协调发展,实现人员、设备等有限资源应用的最大化效益。对于中国特色世界顶尖的奋斗目标,他寄语当代的中肿青年一代要先立志做到广东特色、中医特色、综合治疗特色——
在广东特色方面,充分发挥好大平台作用,借助挂靠中心的广东省癌症中心、鼻咽癌研究所、食管癌研究所以及由中心作为主委单位的肝癌、肺癌研究所力量,推进针对广东高发癌种的科研攻关,实现牵头撰写或改写共识、指南,获得学科领域内的权威话语权,不断提高特色高发癌种的诊疗技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在中医特色方面,作为全国首家“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加速中医理论创新,并应用在肿瘤的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形成特色的中医肿瘤防治理论体系;
在综合治疗特色方面,中心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四家肿瘤医院之一,要有抗癌排头兵的担当,发挥好综合治疗的特色优势,积极承担疑难重症救治任务,努力破解难治性中晚期癌种的治疗难题。
往事堪堪亦澜澜,前路漫漫亦灿灿,与廖振尔教授的短暂访谈,带来的是一趟难忘的院史之旅。筑“舰”时代,中肿先辈们以敬业为骨、创新为魂,创下高楼起、学科盛的不朽功勋。驾“舰”出征,10载逐梦征程功绩丰硕,未来更将永不停歇,在高质发展的航道上,接续书写中国特色世界顶尖的新航志。
采访、文/郑美琪、黄金娟
编辑/赵现廷审核/陈鋆审核发布/文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