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杰出的政治家,都出生在八月。
比如邓公。今天是他诞辰118周年的日子。
我室不打算搞一篇宏大文章,来歌颂他一生的辉煌业绩。就跟大家分享邓公的三个片段吧。
邓小平晚年在家读报。
01
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这次访问有两个著名的画面。
一次是在高速行驶的新干线上,身边围着的记者问他,坐这个车有什么感受?
向来言简意赅的邓小平,用他那口四川话说:
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另一次,是参观松下电器。邓小平目不转睛地,看着微波炉加热食品的演示,对这种新型家电似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次,松下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陪同参观,他比邓小平年长10岁。
在随后的座谈中,谈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对松下说:
请松下老先生和在座诸位帮忙。
在日期间的某次恳谈会上,日本朋友还问他此次访问的目的有哪些?
邓小平大概借用“徐福东渡”的故事,说,我是来寻找长生不老药的。现场爆发出一阵笑声。他随后补充说,所谓长生不老药,就是现代化的经验。
在1978年一整年,邓小平一共出访了7个国家,是他一生中出访次数最多的一年。这后来被普遍认为,他就是在给中国寻找现代化建设的药方。
这一年,邓小平74岁。
在新干线列车上。
02
搞现代化需要有科学的目标。
中国底子太薄、人口太多,吃饭问题都还没解决。如果对标欧美式的现代化水平,是很难一蹴而就的。
于是在1979年,邓小平提出先完成一个“小康”的目标。这后来被扩展为“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国家”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这个目标,是邓小平一直心心念念的东西,是解读他晚年行动的一条主线。
比如,现在比较少提及的,他的一次“苏杭之行”。
那是1983年2月5日,邓小平到苏州和杭州这两个相对富庶的地方,实地判断“小康”目标的可行性。
到苏州的第二天,邓小平就问省里的负责人:
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
江苏的同志回答说:
自1977年至1982年的六年时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就翻了一番。照这样的增长速度,用不了20年时间,就有把握实现翻两番。
2月9号,邓小平在杭州刘庄宾馆,又问浙江的同志:
这次,我在苏州看到的情况很好,可以达到翻两番的目标,浙江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
浙江的同志当即表态说,不成问题。
这次苏杭之行给邓小平留下深刻印象。在返程的火车上,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
到处喜气洋洋。
这一年,邓小平79岁。
1983年,邓小平在杭州西湖。
03
不过,事物的前进过程,总是伴随着挫折,不会一直喜气洋洋。
1990年,受到国内治理整顿和西方国家制裁的双重因素影响,中国GDP的增长只有3.8%,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如果这个速度延续下去,“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就有可能无法实现。
邓小平决心再次推动发展,这就有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前不久,我看到一个故事,感到非常珍贵。
这段故事,几乎可以视为“南方谈话”的序曲。但在《邓选》或者《邓年谱》中都没有记载。
它出自跟随邓公四十年的警卫,张宝忠将军的回忆录。
故事的名字,大约可以叫做“邓公的神秘来客”。
那是在1991年夏季的一天,邓公有一位客人来访。这时,老人已经卸下所有职务,退休在家,鲜少见客。
关于这位客人的名字、职位、年龄,书中丝毫没有提及。只写到了两人的对话。
只听到客人开门见山地说:
今天想跟您谈谈私人企业的雇工问题,到底雇几个工人算剥削?
邓公一听,立即提高嗓门:
这不是你的思想,你没有这个水平......请你转告,我们不要再争论了。
张宝忠说,邓小平用这么高的嗓门讲话,是极少有的事,“不到必要的时候,首长不会如此”。
在随后的谈话里,邓公说了一段语气很重的话:
不要争来争去延误时间,延误不起了。我们搞改革开放,是新事物,对了就往前走,错了就改,争取不犯大错误。
总要走出一条路来呀!我们都这把年纪了,为后人闯出一条路来,见马克思也有个交代。
张宝忠回忆,这位客人走后,首长“半躺在沙发上闭目良久”。他在一旁隐约感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又到了,必须猛击一掌的关键时刻。
果然,几个月后的一天,邓小平把张宝忠叫到跟前,对他说:
你们抓紧准备一下,我们尽快去深圳。
这一年,邓小平88岁。
1992年,在深圳国贸大厦。
04
从那时起,中国的发展,就再也没有刹过车。
当年,邓小平在新干线上,说完“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后,还补充了一句:
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
到现在,“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也只差最后一步了。中国也早已有了自己的高速列车,高铁里程4万多公里,远远超过日本
我在想,如果邓公还在世,会不会再鼓励大家说:我们还要继续坐这样的车。
谨以此文,纪念邓公诞辰118周年。
本图文来自公众号传达室。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版权归属原创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正能量信息之目的,侵权删
主要参考资料:
《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
《跟随邓小平四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