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药材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下)
中药原料高价时代已至
上期(6月21日)笔者分析了2020年中药材产能过剩,质量虽有提高但农残重金属问题依然严峻的现状。在国际粮食涨价、全球全面进入疫情防控的2020年,中药材市场的流通情况、需求环境以及未来趋势会发生哪些变化?本篇,笔者将逐一分析。
流通 市场转型与新体系出现
笔者通过对国内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经营实体进行统计发现,目前亳州仍是第一大市场,其次是安国、成都、昆明和广州。长沙花板桥、兰州黄河、重庆解放路和哈尔滨三棵树市场,因远离产地,市场规模大幅萎缩。交易规模上,亳州、广州、安国和玉林,位居前4位;交易额度上,由于贵细药材及调料食材加持,清平及周边市场遥遥领先,金额高达142亿元以上,而玉林、亳州、成都和普宁位列2位~5位。
从市场转型看,亳州药材市场经营者已迅速从市场经营转变为产地经营。截至2020年,亳州市场供应商8994家,亳州当地合作社及基地43569家,而散在全国各产地的亳州供应商高达76432家。清平市场、玉林市场则是以贵细食材、调料品种带动传统市场转型。
在全国产地集散市场快速成长的背景下,仓储物流基地布局初步成型。截至2020年,国家规划建立90个,已建成11家,在建54家。但中药材、饮片电子商务平台举步维艰,前途尚不明确。2020年,全国注册网上药店693家,药品零售线上销售额为1512亿元,增长率为59.12%,电商将成为重要的药品销售终端。其中,中成药占26.38%,中药饮片占6.73%,保健品占比9.24%左右。
需求 传统需求萎缩与新需求崛起
据米内网数据显示,近3年中成药市场增速放缓,2019年营收增长为7.5%,但利润下滑1.8%;2020年前三季度受疫情影响,城市公立医疗机构中成药消费,同比下滑16.02%。化药、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位居OTC端三大板块,但从2019年开始,中成药、饮片和保健品销售占比下降。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销售渠道的多样化;二是中成药品种数量和质量倒挂,价格不断提升影响销路;三是社区和基层门诊的分流。
据米内网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20E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中成药销售规模为1054亿元,同比下滑5.5%。29个独家中成药年销超3亿元(4个超10亿元),同比去年减少5个;10个独家中成药“逆势”上涨。带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人工牛黄、人工麝香等中药材原料行情变化(见表1)。
笔者通过天地云图数据分析发现,中药饮片渠道下半年虽有发力但仍低于去年。中药饮片营收及利润连续下降,2019年分别下降4.5%和25.5%。以广东省为例,2020年OTC渠道中药饮片及食材销售呈现前低后高态势,下半年特别是9月份之后,销售量快速增长,阶段性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全年销售量达到5.41万吨,但由于前半年明显萎缩,较2019年整体下降5.19%左右(见图1)。
笔者对天猫、京东和一号店等国内主要电商渠道数据进行监测分析发现,2020年由于销售渠道变化及疫情影响,国内中药保健产品电商销售量达到4.38亿件,金额为229.49亿元,同比增长94.69%,增势惊人。燕窝类产品继续领先,但增势减缓;养生茶及药食同源小食品高速增长,后者已占据销售量首位。
通过对天猫、京东和一号店等国内主要电商渠道数据进行监测发现,中药材及产品单品销售均价为69.97元,最高是燕窝的496.23元,最低为药食同源小食品的11.23元。折合为公斤价后,平均价比传统市场批发价格高出67.53%,越便宜品种加价越高,也就是说——电商渠道较传统渠道价格更高,但赢在便利、变化多和小包装。
趋势 原料迎高价与消费成增长点
2021年3月,全球粮价及国内肉价开始回落,笔者预计下半年才能传导到中药材生产领域。通胀和资产泡沫同步,游资和热钱寻找安全的投资地和投资渠道。
中医药防控获得广泛认可,疫情品种被高度关注。从疫情情况分析,新增确诊数据失去规律,死亡人数剧增,说明国外疫情已经失控,群体免疫甚至疫苗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国内疫情可防可控,但可能出现常态化,中医药居功至伟。中医药全程参与将得到广泛认可,经验也将走出国门,但也要谨防广藿香、豆蔻、连翘、野生防风等品种出现断供,但由此,中药原料高价时代也已至。
笔者预判,接下来临床及OTC渠道中药消费将迎来上涨期。一方面,临床渠道化药及部分成药价格大幅下降,将倒逼中药饮片、颗粒剂和独家中成药品种销售量上升;另一方面,双通道政策的实施以及处方流转等利好,都将刺激OTC渠道对成药及中药产品的销售量。
新渠道拓展“互联网+”带来了中药消费渠道和观念变化。2020年,伴随着“互联网+医疗”快速拓展,中药消费渠道和观念也发生重大改变,“养生朋克”成为年度热搜词之一,相关项目吸引风投资本关注。2021年,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强,中药产品的亲民性、时尚感更加突出,逐步渗透到日常生活各个环节。因此,民间对中药产品的消费将成为新的中药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