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五批国采开启,集中采购在未来两三年内基本是主流,降价控费贯穿医改整个过程。对于国采,网上出现不少声音,集采进行到今天,还有企业或业内人士抱有政策终止的幻想是很幼稚的,仿制药的结局清晰可见。
医药创新不靠仿制
就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历来对高新技术的态度是高价引入,内部消化,快速复制,创新超越。这么多年来,医药行业的科技创新都是仿制,都是摸着外资企业多年前的技术过河,但不能总是摸着“仿制药”这块石头。
关于国家集采,笔者认为,国家并不是不在乎医保基金。且不说医保基金年年都有几千亿元的节余,就算医保资金吃紧,在国家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大时代,在面对医疗这种有关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大事面前,加大投入力度是肯定的。
要知道,国家引导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需要真金白银投入的。海南自贸港以科技企业为主,就是把国外的科技企业引进来,减少贸易壁垒,科技强国。
蚂蚁金服披着科技的外衣在科创板上市被叫停,显示出资本市场在科创板就是为了中国科技自强自立的,上的一定是中国硬核科技的企业。再看看国家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电脑芯片,投入的资金和补贴岂止一点点?
行业洗牌不可避免
就市场层面来看,各级集采带来的行业洗牌不可避免。但市场永远是差异化的,在集采过程中,各个企业都要寻找自己在市场中的生存空间。
几轮集采过后,且不管价格降幅是多少,纳入的品种是药品还是耗材,至少有企业积极参与,有齐鲁、乐普这样的国内头部民营企业,也有国控、华润系的央企和国有企业,拜耳、阿斯利康等合资企业也积极参与,主动降价。
为什么?一来,这些企业看到了国家集采的决心,拥抱中国这个最大的医疗市场。二来,他们研发能力足够强大,有更多新药在后面排队。
这就体现了一个趋势。医药行业是科技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集中采购的主要是技术成熟、用量大的仿制药和耗材。对于这些传统的存量品种,集中采购给了院内市场的出路。也有外企依靠大量存量市场,放弃院内市场,通过品牌力和产品力掘金院外市场。
笔者担心的是,很多中小药企在集采减少仿制药市场利润空间后,低毛利带来的问题很大,比如工资发不下来,设备更新不了,甚至连一致性评价的成本都收不回来,自身又没有创新能力,可能就在这三五年医改阵痛期内掉队了。
医药市场不断扩大
就未来趋势来看,集采政策在三五年内会继续推进,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休克疗法。
国家层面采取分批次逐步集采,省级层面集采的品种也不一样,这就给了企业寻找相应解决办法的时间和市场空间。截至目前,根据Wind数据,A股380家医药企业(包括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品、医学器械等)披露的2021年第一季度报告全部出炉。从数据上看,医药上市公司普遍业绩大幅增长,预计全年医药行业业绩增速向好。
为什么呢?中国医药市场很大,而且渠道众多,有弹性,有纵深。目前,参与集采和控费(重点监控)的品种还比较有限。医保参保人数和缴费金额还在不断增长,国家对各级医疗机构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
最重要的是,医药市场还在不断扩大。疫情影响下,大健康产业有可能成为第一大产业。就企业层面,很多头部企业的研发经费每年都在增长,有的企业还在逆势扩大产品推广队伍。
医保资金在腾笼换鸟,鼓励创新,短期阵痛后,如果有在世界范围内叫得响的创新药,比如已经研发成功的青蒿素,或者有哪个企业研发出根治某些领域大病的药物,医保肯定会给予单独定价,不负企业巨大的研发投入。
这就是政策的引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