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医疗的必需,用药市场刚需长期存在,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升级。疾病谱的改变、人类社会年龄结构的变化带来用药结构的变化是常态,所以,医药产业历来都被人们视为朝阳行业。健康需求与产业发展可以说一直是互相促进与成就的。结合医保在内的新医改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三医联动的进一步推进,笔者总结了医药产业发展前景的六个方面,简叙之,仅供业内外有关人士参考。
硬刚需与高要求
只要有人类存在的社会,就必须有一定的医疗条件做保证,要有相当数量的药品做保障。人们的生存需要离不开医疗的支持,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治疗水平的提升、人类寿命的延长,医药行业刚需不但始终存在,而且将趋向更高质量的需求。
在即将迎来的“十四五”规划实施期,国家层面对中国制药业也会提出方方面面更高的要求。
有专家指出:“十四五”规划提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注册审评政策、医保准入政策、专利延长政策是药企创新的三大利好。其中,医保准入是企业创新驱动的原动力,决定了创新药品的发展前景。抓住创新利好政策,吸引创新投资,企业才能在产品竞争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整个行业无论是从产业链还是供应链维度,必须未雨绸缪并制定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规划与策略。
精准医疗与高质量发展
现在提倡精准医疗,前提是有更多的创新药物与高质量的仿制药作支撑,今后,创新与抢仿,就是我们医药行业发展的一个主旋律。
如今医疗水平提高了,除了要求本土制药行业研发出更多的创新药物来满足国内市场外,还希望早日走出国门,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需要更好的、更多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满足老百姓的日常用药需求。市场的需求决定行业必须把首仿、创新放在首要地位,如果一味抱着目前生产的“老药”或期盼政策“倾斜”不继续往前闯,从长远分析肯定是没有出路的。
大健康理念普及与医保定价调整
全民大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会促使更多利民政策的出现。比如集采、国谈,还有老年病延伸到社区服务等等,这些都提示我们,集中采购是要把药品不合理的利润空间降下来,同时把药品的质量提升上去,更多地造福于民。有消息说第四次集采面将更广,可能会扩展至注射剂,将考虑生物制品(胰岛素)和中成药,这是无需置疑的,因为常态化下的集采必将影响所有市场上使用的药品。当然,医药行业中无论生产还是流通其本身还是具备商业要素,为此国家肯定会考虑企业必须有盈利才能维持其良性发展,医保在集采定价的时候也会考虑到产品的成本,这是必需的。
供给侧改革与智能制造
由于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和新基建需求的释放,制药行业走向智能制造。又由于国家在各方面对环境保护要求提高,以及生物类似药的异军突起,制药行业必须考虑如何在留住绿水青山的同时,守住制药领域的金山银山,让行业在品种研发、生产上有优势地突变,这就是在供给侧改革进行之际,新基建对医药行业提出的智能制造之新理念。
当前中国医药产业正处在由仿制向创新过渡的高速转型期,放眼国外,发达国家过专利期原研药的“专利悬崖”效应显著。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鼓励仿制药替代、创新驱动转型三个步骤,让中国医药工业尽早融入世界。
将来,医药领域会是多渠道并存发展,这将是未来市场的一个重要特色,不再是单纯地从生产到商业、从商业再到医院这样的传统供应模式。商业流通要考虑线上与线下的协同发展,医院终端考虑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等。
所以,相关企业更要考虑到市场的发展方向与需求所指。
医保改革与供应链规范
医保系列制度改革将促使医药供应链更趋规范化。行业都清楚,正是因为供应链中间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了此前的药品价格虚高或一些药品在市场上消失等现象,现在国家采取了集中采购、国家谈判,推行医保对企业结算实行“一票制”、商业向医院终端销售推行“两票制”,实行票、货、款“三流合一”,深信各种配套改革的推进,将使得市场更为规范。
当然,还有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与按病种付费改革等举措的推进,比如最近国家医保局下发局制定的《国家医疗保障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技术规范》和DIP病种目录库(1.0版),将进一步助力合理用药。同时我们需要关注即将出台的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新版国家医保目录的调整,这需要政府各主管部门的互相配合,也需要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产品结构调整与政策助力
制药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与企业常态化或者说高速、高质量的发展,均离不开国家政策的鼎力支持。企业在大环境中需要做出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有赖于政策的引导。同时企业还要看准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看准相关市场发展的前景。由此提议,一些缺乏战略策划的企业可以借助知名咨询机构和圈内主流媒体的相助,特别是国家药监局主管的信息咨询机构、产业研究单位以及医药产经媒体等,他们一直客观解读药监政策,反映企业合理诉求,一些成功案例显示,他们能为政府部门与产业界提供交流和沟通的渠道与平台,促进相关政策的完善与实施,进而达到助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