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暨米房会年会特刊
2020年,医保改革动作频频: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启动;支持“互联网+”复诊处方流转,药品报销比照线下;推药品采购全流程监测预警,严查跨地域、串换转卖集采药品;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扩大试点;医保个人账户改革……而在即将到来的2021年,DRG国家试点城市将正式运营支付,新版国家基药有望出台……
未来,医保改革走势预判,行业逻辑有何改变,产业链相关环节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成为医药行业的“灵魂之问”。
国家医保谈判药品目录已经公布,“药效”如何?如何通过医保进一步推动“三医联动”(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老百姓在吃上更放心、更便宜药品的同时,药企正当利益能否维护?这些话题均值得探讨。
国谈药降辐差异大
任正非曾说:“要让听得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在“三医”联动中,医保起着关键性的杠杆作用。以药品改革为例,前三轮国家药品价格谈判都是由劳动保障部门或人社部门主导,这次则由新成立的医保部门牵头实施,“药效”如何呢?
在传统的被动支付模式下,医保部门主要关注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对医疗服务质量、效率、公平等问题关注较少。转型为战略购买者后,医保部门不仅要考虑风险分担机制,还要考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卫生系统绩效改善、人群健康等目标,通过法制化、专业化来优化治理结构,实现角色转变……看似担子重了,其实包括患者在内的多方均乐了。
为什么?首先从药企角度看,医保局公布的名单中,一些外资企业的药品已进入医保局谈判范围,“鲶鱼效应”下,将进一步激活国内药企的科研创新活性,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其次,患者欢迎。新一轮97个谈判成功并纳入医保的药品中,大多为近年上市且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药品,如癌症、肝炎、糖尿病、耐多药结核、风湿免疫、心脑血管、消化等10多个临床治疗领域,相当于患者健康的“护城河”又增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从创新领域看,近年上市的新药占大部分,如丽珠集团的艾普拉唑(注射液)降价39%进入医保,恒瑞的吡咯替尼和硫培非格司亭进入医保,正大天晴的雷替曲塞(注射液)降价56%进入医保等等。在PD-1方面,此次医保谈判仅有信达的信迪利单抗成功进入医保,不过信达的信迪利单抗注射液针对的是至少经过二线系统化疗的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产品适应症太小,影响力可忽略不计。
上述药品还不算降幅最大的,海思科的精氨酸谷氨酸在谈判前价格为330元,医保支付标准价格仅为54元,降幅达84%。当然,目前市场没有竞品或竞品很弱的药品没有跟风降价,如安罗替尼、西妥昔单抗及奥西替尼在谈判中就没有降价。由此可见,只要药企的产品有足够强大的竞争力,在市场中独树一帜,也无需降价。
医保谈判买方市场
改革从来都是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于是有人担忧:“国家医保药品谈判落地使临床用药价格下降,有的甚至狂降八九成,虽然患者得到了实惠,但药企毕竟是盈利机构,国谈药品价格降得如此生猛,临床疗效会否受影响?药品质量可否保障?”于是有人呼吁:“不能一味强调低价,也要顾虑产品质量,给企业留出利润、研发的余地。”
其实,这个担心大可不必。在强监管的大环境下,在自家产品质量上耍小聪明,很可能最后得不偿失,无异于自毁长城。经济学里有两个概念,一是由扩充带来的增长,二是由经济内部效率提升带来的增长。很多企业追求的主要是外源式即扩充增长,入围后药企被采购的量相当大,水涨船高,薄利多销,利益也会随之而来,犯不着因小失大。
事实胜于雄辩。贝达药业的盐酸埃克替尼,在2017年下半年纳入国家医保后,当季销量环比猛增28%;罗氏制药的贝伐珠单抗纳入国家医保后,当季销量环比增加140%。但也并非所有入围药企产品的利润都与销量成正比,贝达药业虽然2017年盐酸埃克替尼销量猛增,营收却下降了。
当然,降价幅度很小甚至未降价的药品纳入医保无疑是利好。如中国生物制药的安罗替尼,纳入医保后,虽然销量快速增长,但并未降价。事实上,只要在医保谈判中产品降幅低于40%,对药企而言均是利好。由此可见,产品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不等于给药企颁发了业绩高增长的保证书,还要具体看产品降幅及其销售增长情况。
疫情期间,实体药企销售业绩受到电商的猛烈冲击,但医保谈判必将成为买方市场,创新药价格也必将大幅下降,这是大势所趋。药企看清形势,把握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政府的宏观调控节奏,方可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