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供应链一般是从制药企业的研发、原料中间体与药品制剂工业规模化生产开始,通过医药流通企业的配送,最后经用药终端流到患者手中为止。
在这个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始终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所以如何使供应链成为有更大效益的价值链(除了经济价值,还包括社会价值),是业内外有关人士所关注的。
为此,笔者分析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和医院用药三个维度的最新数据。在三医联动新政的“中场”节点,有的数据是意料之中的,但有的数据应当是“没有想到”的。那么,该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而精准的解读?这些数据的背后意味着什么?下文的分析仅供参考。
医药工业分析
读懂“降”大调中的行业趋势
医药工业的发展受新政不断出台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从图1可以清晰地看出医药工业近几年的发展是呈平稳下滑态势。分析原因,药品招标致使药品降价固然是一大因素,但与临床对抗感染药物分级管理、中药注射剂限用、部分中成药列为辅助用药,以及环保倒逼化学原料药生产,不能说没有关系。本章节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及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
2019年1-6月,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23.9亿元,同比增长8.9%,较上年同期增速下降4.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54.9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5.2个百分点。
主营收入增速下降 “腾笼换鸟”效果初显
分析2019年上半年医药行业八大类子行业主营业务情况可以发现:
占比最大的化学药品制剂制造(占比35.7%)增幅高于平均数达12.59%;占比9.17%的生物药品制造同比增长11.65%。这两小类药物主营收入的增长带动了整个制药工业的同比增长。
而占比13.85%的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同比增长6.41%,占比17.27%的中成药生产同比增长4.98%,占比6.99%的中药饮片加工更是跌到了接近零增长(0.04%)的地步。这三小类药品占比38.11%,其增速趋缓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
其他小类情况是占比6.66%的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同比增长9.85%,占比9.83%的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同比增长10.09%,占比0.53%的制药专用设备制造同比增长14.17%。
纵观统计数据可以认为:生物药的增长是药物创新见到了效果,而药品的刚需则促进药品制剂制造的增长;但环保政策、限辅助用药、限抗、规范合理用药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小类行业的增速;医疗仪器与制药设备的发展应该还是属于正常的。
利润增幅跌入近年最低谷 药价仍有下降空间?
2019年上半年,医药工业的利润跌入近几年最低水平。
占比最大的化学药品制剂制造(占比37.60%)同比增长16.37%,占比13.49%的生物药品制造同比增长13.84%,占比为10.14%的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同比增长15.56%,占比仅为0.14%的制药专用设备制造小类同比增幅竟然达到29.16%之高(可能是企业出于应对GMP飞检的需要导致设备更新的缘故),占比为5.07%的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同比增速为15.09%。
导致医药行业利润下滑的小类主要有:占比11.75%的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同比增幅仅为0.41%,占比为17.54%的中成药生产同比增幅为2.72%,占比为4.28%的中药饮片加工出现了-4.63%的负增长。
可以看出,实施带量采购及GPO等各种招标模式影响下的药品价格下滑趋势,并没有明显阻挡药品制剂制造行业的利润增长,由此可见药品价格或许还有下降空间。统计数据显示原料药、中成药、中药饮片增幅低于平均数,究其原因宏观政策影响或临床用药制度限制可能是重要因素。
集团化效应抬高百强门槛 “巨头”形成与行业优胜劣汰加剧
统计2018年工业百强的主营业务达8395.5亿元,同比增长为11.8%,主营业务收入占整个行业的32.5%。
集团化的规模效应使得进入工业百强的门槛越来越高,百强所在地区也继续向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据统计,2018年各地区百强企业数量及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如下:在华东地区百强数为43家,主营业务为3543亿元;华北地区百强数为25家,主营业务为2319亿元;剩下百强是华南地区百强数为6家(主营业务738亿元),东北地区10家(主营业务827亿元),华中地区4家(主营业务351亿元),西南地区10家(主营业务502亿元),西北地区2家(主营业务116亿元)。
分析这7个地区百强企业集团总部分布情况可以发现:集团总部在华东地区的占43%,华北地区占25%,西南地区占10%,东北地区占10%,华南地区占6%,华中地区占4%,西北地区占2%。
国家发改委发布《产能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更新鼓励、限制、淘汰产能名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因此,2020年起,医药行业的格局又增加了新的变数。结合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政策措施,医药产业的“淘汰赛”进程将加快。
创新药凝聚了最前沿的技术、代表着最先进的治疗方法,因而创新药的发展水平即代表着一个国家医药技术领域的最高水平,是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同时,创新药的高附加值属性,使其成为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集中采购的技术和经济双重夹击下,将会有一大批仿制药企业退出市场,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多、小、散和仿制药多、小、低的局面有望得到改变。可能会出现药品生产企业转产、兼并、重组和药品批件转让、收购、归并的新动向。这有利于我国的新药增加、药价降低,也有利于医药行业素质的提高和医药行业产业巨头的出现。
医药流通分析
压轴题——如何问管理要利润?
西药类权重高,占三分之二
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医药流通企业按销售品类分类,西药类销售额占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的67.82%;其次为中成药类占15.15%。中药材类占2.15%,医疗器材类占7.21%,化学试剂类占0.71%,玻璃仪器类占比不足0.1%,其他类占6.91%。
“终端”为重,占三分之二
按销售对象分类(含七大类医药商品),对生产企业销售额为143亿元,占销售总额的0.66%;对批发企业销售额为6878亿元,占比为31.71%;对终端销售额(包含对医疗机构终端、零售终端和居民的销售)14667亿元,占比为67.63%。
集中度高,前4强占四成
2018年商业流通企业前4强占销售总金额39.1%份额(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占总金额的18.44%),前10位占50.0%份额,前20位占59.0%份额,前50位占67.0%份额,前100位占72.20%份额。
利润与国际接轨,下一步怎么做?
医药流通企业平均毛利率同比增幅2016年为7.0%,2017年为7.20%,2018年为8.10%;平均费用率同比增幅2016年为5.20%,2017年为6.10%,2018年为6.48%;平均利润率2016年为1.80%,2017年为1.70%,2018年为1.98%。值得庆幸的是,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的平均利润已与国际接轨,要进一步超过唯有问管理要效益。
2018年,全国医药商业流通企业销售总额为21586万元,同比增长7.7%,销售同比呈下降态势(见图2)。这与医药工业主营业务发展趋势雷同。统计数据告诫我们,现有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医药流通企业亟待从原来的质量监督、渠道资源、资金垫付、药品配送、信息传递等职能,审时度势快速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接新机遇、新挑战,发展与重塑医药流通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医药流通行业领先企业试图通过实现规模效应、优化运营效率和提升管理水平摆脱目前的困境。谋略之下的企业营销模式将发生深度变革,促进管理水平提高、效率提升。流通行业在价值链上的独特位置,连接上下游客户(包括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药房、消费者、医保机构等),在为客户创造价值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医院市场分析
增速回升!“4+7”效应?国企PK外企?
医药行业的政策与制度继续左右医院用药,医药市场受到药品价格、药品招标、药品使用及药费支付等四股外力的影响,导致样本医院购入药品总金额的增幅显示出从平稳下滑到略有上升的态势。
从药品来源分析,用滚动数据统计可以发现,近些年,国企的增长幅度小于平均增幅,而跨国企业增速则高于平均增速且呈平稳上升态势。这或许与跨国企业销售网络下沉到二、三线城市,甚至四线城市有关,见图3。
抗肿瘤药“升”,与国际接轨 心血管药“降”,或因处方延伸
样本医院购入的药品按照类别分析,依然是抗感染药、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抗肿瘤药与免疫调节剂及消化系统用药等六大类药物购入金额居前。2014-2018年抗肿瘤药金额与份额呈上升态势,这与疾病诊断与临床治疗水平提高、用药水平与国际接轨密不可分。但不可否认的是,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与心血管系统用药占比下滑,这可能与实施医联体后处方延伸的因素有关。
“4+7”洗牌效应 预见2019各种排序之变
从药品与厂商集中度分析,前200位无论是药品或供应商几乎都占有了70%份额。2019年3月开始在“4+7”试点城市对25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进行带量采购及扩围至“4+25”的全国范围推开,由此可以深信,在医院终端无论药品或厂商的排序都将出现一定的变化。
从地域与产品来源分析,外资企业在东部地区大部分重点治疗领域采购额排名第一,国企在东北、中部和西部市场占据较多领先位置。但IQVIA数据显示国企在样本医院同比增长逊于进口合资企业,并没体现出国家政策扶持的优势。
新政围绕四个问题:看病难、看病贵、合理用药、临床急需
医药、医疗、医保三方面是互相牵连的,医药新政既支持医药产业供给侧的改革,同时也给医院用药结构带来了影响。全面推进分级诊疗与处方延伸,目的是解决“看病难”的矛盾。对医院实行医药分开,医院药品购入采用带量采购、分类采购、药品交易所或GPO模式,加之药品零差率销售与规定各级医院基本药物配备比例等措施是解决“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医院用药与医保用药总量控制,对辅助用药、中药注射剂等品种实施重点监控,对抗感染药物继续实行分级管理等制度使之常态化则是解决“合理用药”的问题。抗肿瘤药实施零关税,医疗机构因临床急需允许进口少量药品等措施是解决“临床用药急需”、提高治疗水平的问题。
深信医药行业供应链的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扶持及导向将会呈现出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