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寿股权投资董事总经理 张蕾娣
建信资本管理合伙人 苑全红
北极光创投副总裁 宋高广
礼来亚洲基金合伙人 林亮
鼎晖投资创新成长基金合伙人 张莉
近期,备受资本市场关注的科创板在上市审核环节开启了大提速。创新药企作为投融圈追捧的时代宠儿,自然是这场资本追逐竞赛中最为闪耀的参赛选手之一。
上交所官网显示,10月16-21日,在不到一周时间内,就有硕世生物、东方基因、复旦张江等四家生物医药企业接受科创板上市委审议。
在进入证券交易市场接受更多投资者的资本供给之前,有望凭借新药在市场独占期内得到高额回报的创新药企,一直以来都是投资基金蜂拥的热门标的。在医药产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中,投资人如何火眼金睛选择最大效益的标的?医药企业如何才能更受资本青睐?日前,多位投融圈大咖在某大会投资人经验分享论坛上的思想碰撞或能给出部分答案。
紧跟临床需求:找准细分赛道
问:层出不穷的政策新规给医药产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资深医药投资人,近年来有何投资策略?投资热点聚焦在何处?
苑全红:我们所投的项目会紧紧围绕临床重大疾病,除临床上重点的肿瘤外,还在关注其他领域:一个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一个是抗感染领域,侧重在乙肝疾病。我国乙肝发病率高,临床需求巨大。乙肝长期的慢性感染是肝癌高发的主要诱因,因此抗乙肝感染的小分子药物和抗体都是热点。
近些年,政策变化给予资本和企业很多机会,最终还是要解决疾病问题,所以围绕疾病去寻找新的技术和具备良好经验的早期创业者是一大策略。
宋高广:在疾病领域选择或是技术选择时会追求特殊性,而不是特别拥堵的赛道或是众所周知的领域。不同细分领域、细分赛道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属性和产业格局,比如新兴崛起的基因治疗领域,过去十年异军突起的大分子药物,以及发生迭代性变化的小分子药物等。
另外,从不同疾病谱角度来看也有不同特征。多年来,几乎没有出现过革新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领域近来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色。在寻找这些企业案例时,会从创新纬度、特殊领域、技术难度进行全方位考量,尽量筛选出符合中国整个医药产业未来5~10年发展状态的企业。
张蕾娣:回顾近些年投资的医药赛道,有几个是较为关注和倾向的投资标地。
一是具有平台型技术或是有能力发展成为平台型企业的潜在标地。作为投资偏好,希望通过平台型技术或平台型公司的构建,能够降低在某些技术和产品层面的风险。因此在现有的投资组合当中,基本上没有单资产企业,都是以平台型定位的企业。
二是所投资的企业要在其细分领域成为赛道龙头,如此定位下,希望在投资风险和企业成长之间找到平衡。
不跟风撒种子,青睐强大团队
问:领导团队、专注的疾病领域和拥有的顶尖技术都是创新药企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投资人如何看待这些因素?
林亮:团队还是最为要紧的。对于创新药企而言,其团队的经验、掌舵人的能力、胸怀和眼光往往决定企业能走多远。尽管产品管线会有新陈代谢,市场表现会有高峰低谷,但最后总能经受住考验的,是背后有强大团队的企业,这是投资人非常看重的。我们做一些公司的孵化,其想法就是能够跟有共同兴趣和眼光的产业团队把资源整合起来,从基金角度来看可以形成良好平台,吸引不同的高端人才。不管是出资金亦或是助力做好产品,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投资人都会乐意。
张莉:创始团队“繁花”众多,每个投资基金也是如此,大家的投资策略和阶段都不一样。在怎么选择企业的问题上,虽然我非常认可创始人团队、治疗领域和技术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认为团队和技术都得要经过一定的验证。我们只关注自身想看到的赛道和细分领域,不会跟风“撒种子”,只选其中的第一名,非常精准地挑选,目的是搭建一个生态系统,把它变成行业龙头。所以对于各种基金都是秉承合作开放的心态,共同打造该生态“长得最好的树,开得最好的花”。
宋高广:人和团队肯定是最重要的,无论是细分赛道还是细分技术,都需要带领团队迅速往前冲。但如果没有资金匹配,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多重因素综合起来,怎么样让小企业更好地生存,在每轮融资中都不会花太多时间,会将更多精力集中在企业运作甚至技术突破上。
此外,在看案子过程当中,我们很少谈论技术性环节,而是关注研发管线,这部分最能准确反映出一个企业家的时机状态,其能讲清道明,直接决定了他在行业中的地位,也最能看出企业家的真实状态,包括胸怀等很多因素。
不刻意超前,期待技术突破
问:站在资本角度,对于医药产业的未来趋势判断,有哪些方面值得企业注意?
苑全红:肿瘤免疫治疗的第一波浪潮应该已经退去,当前关注焦点是下一波的技术突破会在哪里。从疾病领域来看,很多疾病如神经性疾病已多年未取得进展,行业理应还需围绕技术突破和疾病两条主线走。现阶段,很多创新药还“叫好不叫座”,因为也确实属于高消费,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创新药纳入医保,并有商保支撑。
宋高广:大家都在谈创新,但创新应分纬度看,不能说创新就是一种颠覆,如此理解,可能会把产业放在特别超前的位置导致“翻车”。中国真正走向国际销售的药物还凤毛麟角,在医药产业发展规律当中,现阶段就做特别创新的东西并不合适,还有很长的发展周期。中国市场本身体量虽然没有大到超过美国市场,但还是能够成就出像君实、信达等比较出彩的企业,恰是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态势。因此,看待创新一定得是辨证的、分不同纬度的。
林亮:国内很多创新型药企在瞄准了方向和选题后,已经在尽可能地往上游走,这样才有可能在后续竞争格局当中占据有利位置。无论是在选题立项的时间上还是后续的商业化模式,都和美国创新药企很像。
美国FDA有项统计,近年来批准的创新药有一半以上都是由小的创新药企研制,但从商业化来看,绝大部分又转向了传统大型的制药企业来做。像恒瑞、中国生物制药等大型药企,已然占据商业化较强的渠道和专家资源,已经有一些很好的药物,但如何快速实现商业化,未来在产业链环节还需要更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