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跑新赛道
2019年第三季度,美国FDA药品审评与研究中心(CDER)批准了14个新药,同比下降33.33%,这些新药包括新药申请NDA中的新分子实体(NME)和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据悉,在已批准的14个新药中,7个新药获得了孤儿药资格,占CDER批准新药的50%。
“国际上对于罕见病、孤儿药的热潮风口是毋容置疑的,但落实在中国,情况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会有一些挑战,也有一些机遇。”对于罕见病投资目前的浪潮,药明康德副总裁、虹博基因创始人张继国如是判断。
专业药物市场预测公司EvaluatePharma发布的《孤儿药报告2019》显示,罕见病药品将在2024年占全球处方药销售的1/5,销售额预计将达到2420亿美元。罕见病也因此成为不少药企竞跑的新赛道。
A面 投资新风口
罕见病药物管线是不断走热的一个投资热点。
艾昆纬IQVIA发布的《2019中国罕见病药物可及性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在《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共计有74种罕见病是“有药可治的”,即在美国、欧盟、日本针对这74种罕见病的适应证的药物获批上市,其中包含162种治疗药物。在国内,我国明确注册罕见病适应证的药物为55种,涉及31种罕见病。在这55种药物中,有29种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涉及18种罕见病。
“对于商业机会的总体判断是,罕见病市场有巨大未被满足的需求,药物供应大有可为,无论是创新还是已经获得批准的药物的引进都是如此。政府层面,也不断有政策红利推动这个市场前进。”曙方医药联合创始人、董事长、CEO严知愚认为,投资机构的判断也大抵如此,在中国,罕见病领域很值得被期待,既有需求,供应方又大有可为,政府也支持。
10月9日,国家卫健委、科技部、国家药监局等五部门发布《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目录含33个药品,包括罕见病治疗用药。目录中药品可在临床试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优先审评审批等方面获得支持。
在中国,还有一个巨大的资源亟待开发,那就是中国有相对较大的患者人群,他们可能进入到临床试验中来,帮助这些在进行临床试验的罕见病药物加速临床开发的进程。
“对投资人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凯瑞康宁生物工程(武汉)有限公司董事长、CEO向家宁博士指出,第一,如果罕见病公司上市时企业还不是那么大,会对企业价值或估值有一个提升,最高可以达到9%到10%。第二,孤儿药本来很难开发,早期的时候,成功的可能性有不确定因素,如果政府认可这个项目是最优的项目,早期给它一个评估的认可,这也会给投资人更大的信心。第三,有些孤儿药市场是比较确定的,比如在美国,因为它是罕见病,有孤儿药资格的认证,所以价格相对比较高。这些都是对投资人的吸引,也激励投资人在这方面进行投入。“所以,罕见病领域一定是投资新风口。”
B面 挑战更突出
有专家告诉记者,目前来看,罕见病领域是所有高新技术进行转化的最可能成功、最可能有突破的领域,因为80%的罕见病是单基因突变,病因非常清晰。如果直接针对病因进行药物研发,成功率会很高。在发达国家,罕见病药物研发热情高涨,而在中国,研发热潮尚待升温。
“但这可能并不是一片坦途。”严知愚分析认为,误诊率、漏诊率高、转诊过程时间长,即使有药进来,商机可能已不在。与此同时,虽然有了医保的推进,但创新药物的高价依然带来很多挑战。现在有很多治疗仍选择使用超适应证药物或一些低价药物,这对于整个创新药物未来的发展也形成巨大挑战。当一个罕见病用药被开发出来,它的商业化路径可能会遇到阻碍。“大家都知道药物开发有挑战、有风险、有不确定性,在罕见病这个领域会更突出。”
因此,仍有企业和投资人在观望,其顾虑的是罕见病患者人群分散、药物市场容量小、研发投入在短期内难以获得合理回报。
此外,企业还需要考量某些罕见疾病领域是否存在过热的状况。
在欧美市场,孤儿药物的定价是支付方与药物研发公司谈判的结果,目前大部分罕见疾病获批的治疗药物数目相当有限,一种病就一两种药,相对来说定价余地就比较多,支付方的谈判筹码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孤儿药定价高企的结果。但是如果将来市场上针对同一个罕见病适应证有五六个药物,加之专利和行政保护过期后上市的仿制药品,支付方的议价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届时,孤儿药昂贵的定价模式是否可以持续,也需关注。
“中国孤儿药的投资窗口正在打开,可以在其中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但是距离风口还是远一些,投资人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晨兴创投董事总经理薛文煜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