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摄入量过低,是诱发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根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统计,在全球50岁以上的人群中,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患有骨质疏松症,并且趋势在向年轻群体蔓延。当前,我国正快速迈进老龄化社会,全面开放二孩的政策红利逐渐释放,巨大的潜在需求也造就了百亿级的补钙市场。
第一梯队不可掉以轻心
IOF发布的“全球膳食钙摄入量交互式地图”显示,中国大陆居民每日膳食钙摄入量仅为339mg,不到推荐量的一半,在收录数据的7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六。可以预见,中国钙类市场在保健品行业的细分领域还将持续火热,整体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根据华经视点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补钙产品投资前期市场调查报告》,2017年补钙类保健产品占保健产品销售结构的10.2%,销售规模约为298.5亿元,比2013年增高一倍之多。另据庶正康讯预测,到2020年,保健食品规模有望达到3200亿元,其中功能性保健食品将达到1750亿元,补钙市场成长空间巨大。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钙类补充剂可分为无机钙(如碳酸钙)、有机钙(如乳酸钙)、生物钙(如氨基酸钙)等多个细分品类。尽管品类繁多,未尽需求上升,但传统钙类补充剂企业近年来在市场上的表现并不突出。
比如哈药股份在年报中提到,其2018年在保健品行业的收入为2.42亿元,同比下降6.42%,贡献了总营收的2.24%,主要的保健食品“新盖中盖牌高钙片”共计销售达3亿片。有业内评论分析,尽管新盖中盖的品牌知名度在业内几乎难逢对手,但过度依赖主要大单品导致业绩下滑的严峻现实,仍给同行竞争者敲响了警钟。
振东制药的“朗迪钙”一直处在OTC钙营养补充剂销售榜的“头部”,但市场上层出不穷的多元化产品也会对“头部玩家”产生影响。其2018年度业绩快报显示,全年营业总收入33.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13%。其中,“朗迪钙”全年销售额为37亿元,增速有所放缓。即便有多剂型的独家优势明显,在需要产品差异化竞争的今天,第一梯队选手仍不可掉以轻心。
氨糖类产品突围
为何传统的补钙市场承压?究其背后原由,氨糖类产品的参赛搅局是其中之一。
国内膳食营养补充剂龙头汤臣倍健在年报中披露,旗下大单品健力多氨糖2018年为企业创造收入达8.09亿元,同比增长128.80%,贡献公司业绩18.6%。健力多的产品复购率约为60%,在各大电商平台的销量跃居前列,但仍排在美国某进口品牌之后。
中信证券公开研报显示,氨糖类产品仅占2017年中国钙类市场零售额的16%,对标美国77%市场占比,增长空间巨大。“凭借强大的功能性,有望逐渐替代其他关节类产品。”据其推算,氨糖软骨素的零售额未来五年的复合增长率(CAGR)有望达到25%,远高于保健品行业的9.1%,正处于爆发增长阶段。
庶正康讯则指出,受我国现行保健食品功能范围限定,氨糖类产品上市只能选择“增加骨密度”功能,与针对骨关节健康的真正作用存在认知错位。对比欧美、日本等地区在骨关节健康上的重视程度,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前述研报还对保健产品前十大品类合计占比进行了统计,中国的数据结果为93.6%,对比日本55.5%差距甚大,直接反映出国内膳食营养补充剂发展仍然不够均衡的尴尬局面。对于市场未来走向,中信证券认为,具备强功能性的氨糖软骨素、容易在场景消费的护肝片、符合消费升级的益生菌补充剂等产品在未来更具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外部环境的骤变亦是企业面临的挑战。
伴随国际领先企业争相进入中国市场,大型药企和食品企业纷纷布局大健康,原有的补钙市场参赛者不得不面对同业竞争的加剧。与此同时,海外品牌借力跨境电商搅动行业竞争格局,种种不确定因素也随之而来。学习部分本土企业外延并购丰富产品线的方式,不失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占据市场领先地位的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