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盛宴抢食有道
大量未满足的需求,加上政策面大力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医学影像检查领域,近几年来独立(第三方)医学影像领域大热,吸引了诸多投资者。那么,医学影像行业有哪些特点呢?社会资本应从哪些角度切入?
第三方医学影像“蛋糕”有多大?
巨大未满足的需求
我国医学影像检查目前存在诸多弊端:基层医院开展医学影像检查项目少、检查能力有限、医师资源不足、标准不统一、结果不能互认,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而在大型公立医院虽然设备先进、医师资源丰富,但存在人满为患、患者排队时间过长的问题。
大量未满足需求的患者会从基层医院流出,而大型公立医院的服务也无法满足部分患者的高端体检需求。这样的现状给予社会资本投资新建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发展机会。
据国金证券报告,目前国内医学影像检查市场规模为2000多亿元,省会城市的影像中心规模为250亿~300亿元,县级市影像中心规模为300多亿元。第三方医学影像市场规模预测为300亿元,且在稳步增长中,市场前景广阔。
美国的第三方医学影像市场的发展,对评估我国医学影像市场前景具有相当的参考意义。根据Frost&Sullivan披露的数据,2009-2015年美国医疗影像诊断市场从46.6亿美元扩张到87.1亿美元,几近翻倍。其中60%的市场贡献来自医疗机构,剩余40%的市场来自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为社会资本挖掘独立影像中心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
自2013年起,国家出台多项鼓励、支持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相关政策,旨在通过成立独立影像中心,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的浪费;同时通过独立影像中心实现医疗专家和远程会诊,推进分级医疗,以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现状。
从国家一系列出台的政策(详见表1),可以看出国家鼓励和支持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态度。这些政策为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为社会资本投资新建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提供了政策依据。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试行)》更是明确了监管的标准,为社会资本方制定和落实具体投资方案提供了依据。
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鼓励发展独立影像中心的政策在一些地方也得到了落实。
从政策性文件可以看出,多地支持鼓励发展区域性医学影像中心的同时,也积极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由此可见,发展区域性医学影像中心,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学影像和检查检验服务能力并不矛盾。
社会资本如何介入?
三类现有经营模式
目前区域医学影像中心联合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医联体”影像中心模式。针对省、市、区(县)各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建设符合各地区的“医联体”影像中心,形成省-市-区(县)一体化影像中心网络。这种模式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共享省市医疗诊断资源。虽然这不属于独立第三方影像中心,但是其庞大的联合一旦完成对接,就会对整个医疗影像行业造成颠覆性的冲击。
第二类是“集团医院”影像中心模式。其以提高医院医疗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导向,以发展集团医院高端医疗影像设备服务为契机,针对公立、私立和学校等不同类型的集团医院打造。这类联合模式与“医联体”极为类似,规模也很大,不是以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而是以医院集团核心与分支划分。
第三类是“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模式。引入第三方投资商,整合各方专家资源,构建对外运营服务的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各医疗机构、健康服务机构等按需购买服务,从而提高影像诊断水平。第三方运营商的引入会使医疗影像行业更具活力,各类医疗机构可轻装上阵,按需购买服务,灵活调整发展战略。
避开短板,差异化定位
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的投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影像设备、信息化系统等)、医用耗材(包括每年设备检修费用)、场地租赁、人力成本等。国金证券以一个普通县级市(人口50万)为例预测单个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的成本及收入:假设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的市场规模与人口成正比,50万人口县级市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的市场规模约为1200万元,预计单个医学影像中心每年利润约为500万元。
巨大的机会吸引着各路资本纷纷涌入,近几年诸多资本方相继在独立影像中心领域投资(投资情况见表2)。
然而,目前社会资本投资新建独立影像中心要面对以下几个短板:
1)模式不确定性 无论是重资产模式,还是轻资产模式,发展独立影像中心都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云端服务功能。而云行业刚刚兴起,相关公司的模式正在拓展当中,模式和结果有不确定性。
2)人才招聘难 体制内的影像医师和技师仍然存在心理上的惰性,短期内重资产医学影像中心的人才供给和学科发展受到限制。因为人力资源是目前医学影像学发展的巨大瓶颈,人难招、人难用、人难留是一个相当长时期的现实问题,借助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实施远程影像诊断的轻资产模式,可以弥补单体医疗机构影像诊断医师的缺口,不失为一种多、快、好、省的替代方案。
3)业务流量难以得到充足保证 许多医疗机构这些年购置了大量医学影像设备,招聘了大批医学影像医师和技师,医院难以在短时间消化和分流这些设备和人员。医学影像科已经成为医疗机构的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尤其在药品和耗材零差价政策实施后。而有的医疗机构仍然存在设备闲置率较高、吃不饱的问题,医疗机构管理者不可能坐视本院病人影像检查单外流。
因此,社会资本方在投资新建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时,应当有明确的发展定位,以实现与公立医疗机构的协同发展。大城市的独立影像中心需要与大医院进行差异化定位,通过提供更先进的设备和更好的读片服务,切入更高端的市场,以及做公立医院的互补服务。县级市的独立影像中心需要整合公立医院的影像业务,提供更有效率、成本更低的服务,提升公立医院的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