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点泄密:新药研发创新度意外下滑
当肿瘤免疫蒸蒸日上,新发现的靶标蛋白数量却降为75个,远低于前两年
通过对在研药物作用机制的分析,可深入理解企业药物研发的开发策略以及新的疾病治疗方式。
【热门机制】
新增机制均与癌症相关
从在研药物的作用机制来看,目前排名前五位的作用机制包括免疫刺激剂(数量为1501个)、肿瘤免疫疗法(1332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211个)、免疫抑制剂(208个)和血管生成抑制剂(169个)。
肿瘤免疫疗法为2015年初新增加的作用机制分类。该类别药物主要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杀灭肿瘤细胞,而传统化疗则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肿瘤免疫方法类别的在研药物数量,从2016年的399种增至2017年的889种,增幅高达123%。2018年,肿瘤免疫方法在研药物数量进一步增长至1332个,同比增幅为49.8%,但实际药物增长数量(443个)与2017年增长数量(490个)相似。
尽管已连续两年大幅增长,但肿瘤免疫疗法仍未出现泡沫破裂风险的迹象。该类药物中,仅有1.6%的药物完成了临床研究,行业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在排名前五位的作用机制中,排名第三位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今年新增的作用机制。免疫检查点包括CD27、CD28、CD40、CD137和OX40等分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炎症治疗和促进抗肿瘤作用方面发挥作用。与免疫检查点相关的作用机制还包括免疫检查点刺激剂,该类药物也是首次在作用机制分类TOP25列表中亮相,目前位居排行榜第22位,在研药物数量为63个。
在TOP25中,另一个新增药物类别为放射性药物,其在研药物数量为108个,排名位居第十位。这类放射性药物通常是将放射性同位素物质与靶向制剂(例如,单克隆抗体)相结合,并作为诊断或治疗药物来使用,目前其应用主要集中在肿瘤学领域。事实上,在作用机制TOP10排名中,除排名居第九位的阿片μ受体激动剂主要用于疼痛治疗外,其他类别药物的作用机制均与癌症相关。
【靶标数量】
新增靶标数降至十年均值
从药物作用的靶标蛋白来看,截至目前,已经确定的靶标蛋白数量累计已达2849个。在当前的研发管线中,所有在研药物所涉靶标蛋白共计1657个,与去年数据(1672个)相比出现小幅下降。
新增靶标蛋白的数量,可以作为衡量新药研发行业创新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过去的12个月中,行业新发现的靶标蛋白数量为75个,该数字远低于前两年水平,且已回落至2012-2014年的水平。从2005-2017年靶标蛋白数量变化情况分析,在靶点创新方面,2017年行业的整体表现仅为近十年来的平均水平。
疼痛的主要作用靶点——阿片μ受体,仍是在研药物中最重要的作用靶标,2018年其在研药物数量(140个)与2017年数据(143个)基本持平。随着炎症靶标糖皮质激素受体排名的下降,乳腺癌靶标HER-2已升至药物靶标蛋白排名的第二位,活性成分数量为120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糖皮质激素受体、肿瘤坏死因子则分列第3~5位。
虽然肿瘤免疫相关的作用机制较为普遍,但在去年的药物靶标蛋白TOP25名单中并未见与免疫-肿瘤作用机制相关的单个靶标蛋白。今年的情况却有所不同,标靶蛋白TOP25排名中,出现了3个肿瘤免疫作用相关的靶标蛋白,包括CD19分子(排名第15位)、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PD-1)(排名第17位)和CD274分子(PD-L1)(排名第18位)。
其中,CD19分子在B细胞淋巴瘤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也是安进公司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药物Blincyto(blinatumomab)和诺华公司药物Kymriah(tisagenlecleucel-t)的靶标之一。Kymriah在去年8月已被FDA批准成为第一个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同时也是第一个基因免疫抗癌疗法。
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PD-1)药物中,目前已上市的制剂仅有黑色素瘤药物Opdivo(nivolumab,BMS/Ono)和肺癌治疗药物Keytruda(pembrolizumab,默沙东)。
与CD274分子(PD-L1)靶标相关的第二种和第三种药物,即阿斯利康的Imfinzi(durvalumab)和默克/辉瑞的Bavencio(avelumab),均已在2017年通过了监管部门的要求,二者均用于尿路上皮癌,Bavencio还被用于Merkel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