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药领域改革
寻找上游与零售融合中的机会
近年来,有一些大型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开始进军制药工业,向行业上游方向发展。近日,在广州举办的2018国际养生产业博览会上,就出现了老百姓大药房连锁的全资子公司药圣堂(湖南)制药在养生中药产品领域活跃的身影。
跨度有多大
从产业跨度来看,药品零售业和药品制造业之间的跨度不可谓不大。药品零售业的本质属性是商业,重点是市场开发、顾客心理分析、大健康服务、多种经营、网络布点,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电商、药联体、DTP。而药品制造业的本质属性是工业,重点是新品研发、产品制造、质量管理、药品疗效、不良反应、应对以医院为主的集中采购。所以,两者虽然同属于一个行业,但药品生产和药品零售,加上药品批发,三大子行业之间的战略规划、业务运作、企业管理、盈利模式都是不一样的,监督管理部门对它们的质量管理规范也分别制定有GMP、GSP两种模式。
“十二五”以来,药品零售业和药品制造业的外部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企业内部发展战略也有了改观。药品零售业方面,越来越重视规模的扩大、布点的增多和连锁率的提升。虽然从需求的角度看,药店分散性的广泛布局,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是,社会翘首已久的医药分开还没有实现,药品零售占整个药品终端消费的比例始终在20%左右徘徊。
同时,附带门诊药房的基层医疗机构的增多、网上购药环境的改变,医保政策在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报销手续方面对零售药店的不同对待,还有正在推进中的零售药店分类分级管理等外部环境变化,都对零售药店传统的药品业务开拓带来挑战。
我们看到,即使零售药店扩充了很多大健康产品,业内结构却在缓慢而坚定地调整着。近五年来,单体药店约减少了近5万家,连锁门店增加了5万多家。全国药品零售连锁率逐年递增,2017年占比已突破50%,实际上也表现了零售药店资本性而非经营性的“抱团取暖”。
药品制造业方面,则越来越重视新产品的研发,并且从仿制品的研发向原研药的研发迈进。国家对药厂的管理,从企业的新版GMP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再到药品集中采购,都在促进行业进行以提升技术含量和扩大生产规模的大洗牌。
两大子行业的共同点,就是都处在深化改革的当口,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样的大环境,也给药品零售业中的强者和药品制造业中的弱者提供了合作转化、兼并联合、资产重组的机会。
深化改革中的融合机会
药品制造业的发展,需要的一是财力,二是才力,而成功在药品零售业中脱颖而出的部分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通过经营或上市获得资金,从而具备了财力的条件。它们在开拓规划之际,假如有了合适的机缘,自然愿意进军药品制造业。毕竟,彼此同属医药行业的心理距离比较近、人脉关系比较近。虽然有一定的产业跨度,但是相较于一个完全与医药行业无关的企业进入药品制造业,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笔者以为,要完成这样的进军动作,作为兼并(自办)主体的药品零售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自身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其次,领导层相对熟悉大医药行业,并有发展的兴趣;再次,能通过某种方式,获得药品制造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还有,能通过某种方式,获得市场适销的产品。
作为可能被当作兼并对象的药品生产企业而言,也应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包括自身的厂房、设备等,仍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还有一支生产经营、工艺设计、质量管理、产品营销的专业队伍。
当然,各自具备的条件是相对的,此长彼消、彼长此消,以资本作为中介,很多条件特别是人才和产品,可以相互转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生死死、分分合合极为正常,道路可以有无数条。特别是药品零售业,在探索了无数条转型、升级、拓面、多营的改善提升之路后,进军药品制造业也不失为一条新的发展思路。但药品零售业走上这一条路,应当注意几点,笔者提出来,供业界参考。
第一,与任何业务拓展一样,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无论是企业自有还是投资人自筹,还是股市直接融资、银行贷款,应当事先准备充分。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有其量喝其酒”。
第二,生产企业的核心关键在市场适销、占有技术高度的药品,没有这个做支撑,仅仅凭钱是不够的。
第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必须拥有一支全面的人才队伍,以应对整个企业运作的需要。
在中国当前的医药行业深化改革中,机遇与风险并存。“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机遇总是会自然产生,却只有高手才能捕捉得到。